张绣另一名参谋冷哼道:“伯者相召,则诸侯从,君以为今乃春秋耶?天子尚在,其威日盛,非季周也!”
“然而张君侯虽冠侯名,终列侯也,非诸侯也!”
这怎么……怎么又跑题了呢?如今天下丧乱,名与实全都不能相符,你们光在这些问题上揪来揪去的,有意思吗?是勋就不禁想啊,刘备干嘛要带那俩货过来?张绣为什么要带俩更不靠谱的东西过来?双方各带武将,比着地图,计点钱粮,商量咱们是打一场比较有利,还是谈一场比较有利,直接开条件,不是简单省事儿得多吗?
你瞧,徐元直就不肯开口,光跟那儿面沉似水地倾听着,他心中肯定也很无奈吧?是勋想到这里,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朝徐庶瞟了过去,正赶上徐庶也转过头来望他,两人四目相对,是勋就忍不住苦笑,同时微微摇了摇头。他的意思:此等无益之言,你我皆不能忍,而又不得不忍者也。
他这是因为看过后世的记载,所以认定徐庶乃智谋之士,本能地把对方的位置摆得跟自己齐平,所以才有这种表示。可惜徐庶理解不了,徐庶心说这位是侍中朝我摇头苦笑,究竟是何用意?自己身份、名望都很低——就算在荆州,不,在南阳郡内,徐元直之名都未必有多少人知道——加上这跟是勋才是初次相见,就完全不可能想到是勋会看重自己,会认定自己的智商比简雍、孙乾他们高一大截,几可与他名满天下的是侍中相拮抗。因而徐庶误会了是勋的表情,心下便不禁一凛。
徐庶之归刘备,其实是件很偶然的事情。在原本的历史上,刘表虽然名满天下,把荆州也治理得很不错,各方士人来归,但所谓的“归”,大多只是找块地方避难而已,真正肯在刘表麾下出谋献策的,绝对数字很大,按比例来算,相对数字却不怎么样。原因有二,一是不管怎么说,刘表都只是地方势力而已,他所任命的各郡、县官员,都只能表,只能算署,没有朝廷正式诏命,未免名不正则言不顺,相当多的士人,还是希望当朝廷的官儿的——先不管朝廷究竟控制在谁手中。
第二点,就是刘表曾经郊祭天地,僭越了礼制,加上他为人倨傲,任人唯亲——初来荆州的时候,筚路蓝缕,被迫重用蔡、蒯、黄等大族名士,等站稳了脚跟以后,那就光信老人,不纳新人啦,所以王粲、裴潜、傅巽、赵俨、杜袭等皆不得重用也。这种态度摆在那儿,还有谁肯再投之刘表门下?比方说诸葛亮,他老丈人是黄承彦,黄承彦跟刘表一样,都是蔡瑁的妹夫,所以理论上来说,孔明乃景升之外甥婿也,想傍刘表很简单,想受重用也很方便,可诸葛亮偏偏就宁可在家种地也不往襄阳去。
后来刘备来到新野,一方面此人亦汉室宗亲,且为豫州牧、左将军、宜城亭侯(那正经是还在许都的时候,受过朝廷诏命的),名位与刘表同列,加上为人谦逊,礼贤下士,所以诸葛亮等荆州士人才会觉得这是个比刘表不差的选择,可以跑他哪儿去试试水。刘表比刘备强的地方,也就势力大点儿嘛,可正因为势力小弱,才有我等的发挥余地啊。
徐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去跟了刘备的。他跟诸葛亮又不同,不但出身、名声低了很多,而且年岁大了,再不出仕,怕会蹉跎终身,所以会主动求到刘备门上去。诸葛亮则要等老友徐庶推荐了以后,再施施然坐等刘备来“三顾茅庐”。
当然啦,原本的历史是如此,但在这条时间线上,情况又大为不同。
第十六章、孰轻孰重
在是勋穿越而来的这条时间线上,刘备的名位比原本历史上要差得太远。首先,如今的他只被公孙瓒表过平原国相,被陶谦表过东海都尉,被袁谭表过豫州刺史而已——州牧比公,刺史的权柄虽然有所扩大,可论秩仍然六百石,还不抵国相和都尉呢。简雍那是偷换概念,其实刘备的身份,比虽然同为郡守,但身上还挂着将军号和列侯号的张绣差太远啦。再说了,这年月他的宗室身份还没被普遍承认。
再说声望,原本历史上的刘备正经统治过大半个徐州,还实领豫州,先后跟吕布、曹操见过恶仗,可在这条时间线上,他始终寄人篱下,就没怎么单独蹦跶过。再加上初到新野,恩威不著,这时候别说徐庶了,比徐庶身份、名声更低,年岁更大更等不及的,也未必就肯上刘备的门。
徐元直是因人所荐,这才暂与刘备相见,结果见面一谈,才发现这位刘玄德不得了啊,正所谓“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因而欣然出仕。那么是谁推荐的徐庶呢?原来徐庶当年在颍川老家杀了人,为吏所擒,被他一伙儿游侠同党给救了,其中一人正巧就臭味相投,跟了关羽为心腹部曲了,正是此人,在新野市上偶遇徐庶,因此相荐。
但是徐庶虽然觉得刘备这人不错,甘心出仕,但内心深处,隐隐的也有一些不安。首先,刘备的势力实在太过弱小,如今并非初平年间,几个大的势力——袁、曹、孙、吕,还有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等——都已经成了气候,就算刘备是高祖复生,他还有机会冒出头去吗?自己跟着他,会不会明珠投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