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辙长叹了一口气,直接令周王更加惶恐不安。良久,魏辙才开口道:“辙奉韩王之命,特来取九鼎,收河南,王上可为周侯,食邑八百户。王上子子孙孙,只要忠于我们韩国,可世世代代为周侯,永不降爵。”
虽然心里早有准备,周王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呆愣当场,片刻方才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抓着魏辙的衣袖,哀求道:“寡人侍奉韩王甚是忠心,从不敢有半分违逆,对列国诸侯敬而远之,不敢为乱。今寡人之国,不过一城之地,还请太尉为寡人周旋一二,城外之地,寡人悉数不要,只求韩王仁慈,保留周国的社稷,保全寡人的王号。哪怕三里之地,寡人也是感激不尽。此事必有重谢,请太尉代为周旋。”
河南方圆二十里,为了保住自己的王爵,让名存实亡的周国保留下去,周王愿意将自己的封地缩小到三里。也就是一个城堡的大小,甚至赶不上一个村落大。
但魏辙却是坚决而缓慢地摇了摇头,说道:“周国享国八百年,气数已尽。今颍川之地,祥瑞遍地,韩国取代周国,治理四海,乃是顺应天命。天命不可违,如果周侯不愿意献出九鼎,前外狐县就番,只能恕(魏)辙得罪了!”
这个时候,周王的一个心腹再也看不下去了,出言据理力争道:“韩国以信义著称,周王侍奉韩王甚是殷勤、恭敬,韩国却要灭绝周国的社稷!这岂是仁义之君所为?!若是让天下列国得知,谁又肯与韩国交好?!周王之所想,不过是三里之城祭祀先祖,韩国方圆六千里,又岂差这区区三里之地?!以三里之地换得周国上下宣传韩国的仁义之名,为韩国计,窃以为远胜过灭掉周国的祭祀!”
魏辙依然摇头,虽然周王已经是老泪纵横,虽然周王的心腹或愤怒或担忧,但依然不为所动。周国再小也是一个国家,以韩国之大,自然不差一座小小的河南城。但问题是,周王还是一国之君,只有将周王的王爵给削去,韩国才算是灭掉了又一个国家。韩国也好试探天下各国的态度。
春秋以来,诸侯经常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行称霸、壮大自己之实。虽然从各国称王开始,周朝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但周这个旗号还是深入人心的。只有周国灭亡后,才会让天下百姓知道,天下共主已经不属于周王室。
所以,魏辙面无表情、毫不客气地说道:“周侯,你只有一个时辰。要么在一个时辰内交出九鼎、离开河南,要么关闭城门,和我们韩国堂堂一战。如果是前者,(魏)保证没有人敢为难你丝毫,无论多少细软、奴仆,你可悉数带走。周侯的爵位非谋反之罪不会剥夺。如果是后者,(魏)保证不伤了你的性命,但你会被囚禁在洛阳,永世不能外出。还请周侯好好思量!”
从周王到周侯,魏辙已经代表韩国不再承认周王的地位。说完,魏辙头也不回地走了!一个时辰,周王即使想前去洛阳向韩王申诉也来不及!不答应是死路一条,答应还能保留性命。周王和心腹商议了一会,最终决定勉为其难接受韩国的第一个条件。
如果列国听闻韩国夺到了九鼎,将自己贬为周侯,势必掀起轩然大波。如果燕、赵、齐、楚、秦可以联合起来,也许韩国会迫于压力,恢复自己的王爵。一时的荣辱算不上什么,三家分晋之后,历代的周王都清楚,想要恢复周王室的荣誉难度是多么的大。活着,只有活着才有机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又有耐心的人。
一个时辰后,周王,不,应该是周侯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河南。最终愿意跟随周王前往狐县的侍卫、随从不过七十余人。大多数人都清楚,周侯的食邑不过八百户,能够养护的人也是有限,更重要的是,继续追随周侯看不到任何的前途。改投韩国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魏辙分出一千羽林军护送周侯一路南下,自己则是亲自率领大军入城将九鼎搬出,运往洛阳。
第五十七章 称帝
韩灭周祀是整个三月最大的事情,影响力远远不是楚国灭越可以比拟的。越国虽然也曾称霸一时,但毕竟是年代久远。越国又远离中原,完全被楚国隔绝,说句不好听的,越国的生死存亡和天下列国没有深切的利害关系。蛮夷之地,得知固喜,失之坦然。对上楚国,中原各国有天然的心理优越感。即使楚国吞并了越国,实力的增长也极其有限。
周国则不然,武王伐纣,分封天下八百诸侯,周天子坐镇京师,垂拱而治。周国从武王定鼎天下到如今失去王权,享国超过八百年。这么长的时间,周天子的声名已经传遍四海。天下人皆是知晓,虽然自己国家的国君称孤道寡,但这天下共主还是周天子的。如果不是周王室的实力实在太过弱小,来自周天子的命令,各国国君莫敢不从。
即使周王室衰弱至于斯,各国也不敢主动跳出来,明目张胆地和周王室作对,所忌惮的就是一个声名。这不得不感谢周公制定的礼仪,以道德约束天下万民。人之有别于禽兽,不只在于会使用工具,也在于知晓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