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山东的形势很是复杂,赵国兵分两路,一路是廉颇自己领兵六万,意欲攻打燕国都城蓟城;一路是赵奢指挥十万大军,在河西与燕、齐联军鏖战。齐国也是有南北两个战场,一方面协助燕国把守河西,一方面南下与楚国争淮泗之地。相比而言,魏国略微轻松,专心和楚国争抢领土。楚国则有些分心乏术,一方面要应付虎视眈眈的魏国,另一方面也要提防蠢蠢欲动的齐国。唯有韩国,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似乎只要各国不侵犯韩国的利益,韩国就无意插手各国的纷争。

但廉颇总觉得,这些都是假象。韩然还是太子的时候,自己曾经和他共过事,那个时候的韩国还是两郡之地。韩然彬彬有礼,屡出奇计,联合了赵国、魏国,一起利用义渠作乱的“天赐良机”,将秦国的势力从中原赶了回去。赵得河西,魏得河东,韩得三川,三晋都占到了便宜。如果只是这个样子,廉颇觉得,韩然也没多少好称道的。毕竟换一个人,有这么好的机遇,也能取得大概的成果。

但韩然登基后,展现了擅长借力打力的大智慧,当魏国、赵国忙着应付秦国反扑的时候,韩国奇袭了南阳。当山东五国联军讨伐秦国的时候,韩国冒险攻占了汉中全郡。后来更是诓骗楚国当了反秦的急先锋,然后假惺惺地援救楚国,拿下了巴蜀。

廉颇决计没有想到,六年前那个谈笑风生还有些稚气的太子,现在让韩国成为了可与秦、赵两国争霸的中原大国。要知道,六年前韩然对自己还是十分恭敬的很,原因就在当时的赵国是韩国的参天大树,是韩国绝对得罪不起的对象。可如今,风水轮流转,天下诸侯,再也不能漠视韩国的存在。

现在天下的格局越是混乱,韩国越是容易获利。所谓浑水摸鱼,韩国用这样的手段先后拿到了南阳、汉中,廉颇可不认为,有利可图的韩国会一直默默等待下去。不过,楚国和赵国有些同病相怜,自己上书赵王提议赵、楚联盟的消息,也不知道能不能获得赵王的同意。

廉颇望着车窗外,突然发现,外面,起风了!

第二十二章 援楚之议

韩国,新郑。楚国使者苏代的到来让韩国朝堂暗流涌动,到底要不要救援楚国,因为群臣争执的厉害,韩王一时之间也拿捏不准。

大臣们分为两派,一派以为齐、魏两国伐楚,楚国势必无法抵抗,韩国若是不援救楚国,一失楚国之心,二恐实力暴涨后的齐、魏两国会对韩国不利。这种意见在苏代放出“韩国若是不愿相救,楚国只能倒向赵国”的言论后愈加甚嚣尘上。持这种意见的大臣以丞相张平、典客陈筮、司寇司马德为代表。

另一派则坚决认为齐、魏两国本来就与韩国交好,若是韩国出兵救楚,则齐、魏两国必定对韩国怀恨在心,不智。相反,即使楚国倒向赵国,韩国有齐、魏两国为盟,向北交好燕国,楚国也不足为虑。至于对齐、魏两国国力暴增后会不会背离韩国的担心,这些人则提出,趁机出兵南下,攻略楚国,行瓜分楚国之事。如此一来,韩、魏、齐三国国力都有所增加,韩国已然为三国之首。御史大夫范睢、太尉暴鸢、宗正韩泽是持有这种意见的代表。

韩王在听取了群臣的意见后,并没有立即下要不要救援楚国的决定,而是宣布隔日给出定论。这倒是让群臣一时之间面面相觑。韩王的性格是雷厉风行,善于谋断,怎么这次露出犹疑之色,群臣皆是不解。倒是三公九卿之类的高官若有所悟,心道这多半是韩王要群臣们也借这个机会好好琢磨琢磨,自己坚持的意见到底是对是非。毕竟韩王有意统一群臣的意见后,再令行禁止,而不是独断专行。尽管很多时候,韩王的独断专行证明了韩王的正确。

后花园里,韩王望着不远处迎雪绽放的梅花暗暗出神,思绪涌动。魏国已有自立之意,这个消息只有三公九卿们知道。丞相的想法自己很理解,既然魏国已经有了不臣之心,韩国正好拉拢楚国,敲打敲打魏国。范睢的心思自己也懂,既然韩国和魏国做不成盟友,那不如就利用魏、齐两国吸引了楚国大多数注意力的情况,分兵南下伐楚。只要韩国愿意,韩国所赚取的利益要远远大于魏国所能得到的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只是采纳前者会让韩国背上一个“不信不义”的恶名。毕竟天下谁人都知道,魏国是依附于韩国的,也无过错,韩国为了一个楚国就对魏国大动干戈,不妥。

采纳后者的话,韩国的重心就只能往南发展了,更重要的是楚国这个愈挫愈勇的国家最是记仇,只要上位者给下位者一些公平、好处,楚军就会爆发出不可阻挡的战斗力。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王翦灭楚都动用了六十万秦军最精锐的兵马,韩国现在可远远没有那么多兵力。得罪了楚国,楚国就会为秦、赵两国所用,韩国就会三面树敌,而东面的魏国也是心怀鬼胎,也是不妥!

一直在推算天下大势走向的韩王沉迷于自己的思考之中,完全没有意识到,王后姬淼带着几名宫女走了过来。

姬淼用眼神制止了欲要行礼的宦者令,缓步走到了亭台中韩王的身后,把手中的貂裘披在韩王身上。从姬淼的角度看,韩王的脸色忽明忽暗,一会儿皱眉一会儿舒展,着实让人心疼。微风卷起的雪花不时打在韩王脸上,可韩王没有一丝察觉,直到貂裘加身的时候,韩王才意识到身后来了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