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儒立国,朝堂上真正能践行孔孟之道的人,数量上微乎其微。做到了宰相这样高的官职,仍能坚守孔孟之道的,就更属凤毛麟角,李纲却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孔孟之徒。他不是伪君子,也没有作秀的成分,虽然还不至于“舍身”,但坚定地做到了“取义”。
在“民”、“社稷”与“君”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李纲视皇帝的恩宠若粪土,在体制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说不合作就不合作,此刻也需要个这样的人主持朝政。而且李纲在靖康元年为相坚守东京,主张抗金在朝野中很有声望,以他为相即可表明坚决抗金的决心,也可改变朝中主和为主流的风气……
再说李纲被贬出京城,发配到了建安安置,那里路途遥远,当时有没有飞机,直到今年春天才突然接到赵桓的圣旨,‘恢复了他的官职,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代理开封知府’。
因为金军围城,京师与外界的道路、消息完全中断,李纲突然接到任命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实际上此时开封已经城破。可李纲就是李纲,受命之后,立刻抛却了所有的个人恩怨北返,走到湖南才知汴京被围,便亲率湖南勤王义军入援京师。到达繁昌,才闻首都失守的噩耗,竟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李纲率军他带来的勤王军,不可能就地解散,那样的话,大多数人都将陷于没饭吃的困境。同时士卒也都不愿被遣返——本是豁出一条命出来的,怎能垂头丧气地回去?经过考虑,李纲决定继续北上投奔大元帅府想办法救援汴京。
船到太平州时,又得到二帝北行,孟后听政让康王回京即位的公告,这令李纲悲喜交集。赵桓对李纲,到底还是有知遇之恩的;赵佶对李纲也颇有故人旧臣之情;两位天子北去,一个时代结束,李纲的心情不可能不复杂。
继续前行不久,李纲得到消息说:前方不远处的金陵,被叛乱的士兵卒所占领。叛军们囚禁了大帅宇文粹中,滥杀官吏居民、劫掠官府,焚舟船无数,士民财物被他们抢劫一空。虽然后来被招安,但贼性仍然不改,常带甲横行,杀戮如故。
李纲立刻写了一份文告送去,要求他们听自己节制,加入勤王军行列。叛军们慑于李纲大名,表示愿意解甲,听候收编,但仍旧不大老实,他便与负责当地事务的转运使李弥安联手,诛杀了叛军首恶者三十六人,其余徒众千余人编入军中统辖。
到了金陵李纲又看到了郑太后获救回京听政昭告天下的公文,他上表庆贺,同时上书论时事,纵论宣和末年以来对金策略的失误。他离金陵率军北上,在途中又看到公告,这才知道自己被任命为尚书右丞,成为宰相。
过去,尚书省不知道李纲已率军前来,给他的文书,都是发到其流放地的。他们得到李纲在金陵的奏疏,才晓得他已经近在咫尺了。于是,陈过廷带着关于新的任命与王爷的一封信赶到了金陵相迎。
听到陈过廷对这几年的情况介绍后,李纲赶到真是物去人非了,想到当年秦王在河东拒敌的情形,忆起其军威鼎盛英勇善战,这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又重新出山麓战河北,救出了太后,便向太后举荐自己为相,真是感慨万千……
第一百二十三章 纷争
数日后,李纲在陈过廷的接引下回到了汴京,太后命郓王赵楷等四位亲王率百官到城门迎接,京城百姓听说李纲回京也前来等候,竟有数万人之多。李纲一路走来,感慨良多。
京城虽然经历战火荼毒,可现在已经整修完毕,各种城防实施尽皆恢复,而从各处运粮的商队络绎不绝,一问才知都是奉秦王之命从江南采购的,所用之资皆是秦王筹集,为稳定京城物价皆以低价出售,甚至不抵耗费。再看城中士兵也是面目一新,他从军装上已看出尽是河中军,比之当年河东还要雄壮,心中大安。
次日李纲进攻拜见太后,然后就当前的形势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说:自古中国对付夷狄之患,不过三策,即战、和、守而已。我方如果城池坚、人心固,则可以守;我方如果士卒勇、形势利,则可以战;我方如果辞理直、威力强,则可以和。这就是说,讲和,也是要靠资本的。在能打败敌人的条件下谈和,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髓。
李纲分析靖康年间的失利,都是因为既不战、又不守,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只是向敌人乞怜,希望敌人有惻隐之心,这怎么能成?就好比盗贼进室,翻箱倒柜,竟然毫无阻拦,他下次怎么能不再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