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页

“母亲,您放心吧,知府许大人为人清正廉洁,是个是难得的好官,这些年每次遇到灾荒,他都会组织城中的大户赈灾,相信这次他也不会坐视不管,城外的灾民很快就能得到妥善安置的!”镯儿最了解母亲的性子,当下也是开口安慰道。

周重听到镯儿话中提到许慎中的父亲,也不禁想起松江府上下对位知府大人的评价。

说起来大明朝官员的俸禄之低,几乎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且这些俸禄是在朱元璋时就已经固定死的,无论后世的物价怎么涨,官员的俸禄也就那么点,这样一来,若是所有官员都只靠俸禄过活的话,恐怕真的会饿死不少人。

比如几十年后的那位模范清官海瑞,除了自己的俸禄分文不取,割两斤肉给老娘过生日竟然都成了新闻,而且连他的上司都惊奇不已。

不过海瑞那种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明朝官员都是凡人,他们辛苦十几年考上科举为官,就是想要生活的更好一点,所以不少人忍受不了微薄的俸禄,开始走上了歪路。可能一开始的时候,这些人只是想着利用职务之便,搞点钱改善一下生活,但是贪污这种事和吸毒差不多,人的贪欲只要一被打开,无论多少钱都填不满。

也正是因为上面的情况,再加上监管制度的缺失,使得大明朝的官场腐败横行,官员们搂钱的手段层出不穷,比如火耗和淋尖踢斛之类的,这些几乎都已经成为官场的惯例,另外逢年过节还有各种孝敬。甚至发展到最后,新上任的官员若是不收这些钱的话,恐怕根本就坐不稳自己的位置,因为无论是他的同僚、下属还是上司,都不会忍受身边出现一个异类。

官场上的风气一形成,就很难再更改过来,这些灰色收入的增加,使得不少官员对收受贿赂这种事看的很开,这也为行贿受贿大开了方便之门。甚至可以这么说,明朝的官场上几乎没有人不贪的,区别只是贪多贪少的问题。而且明朝这种贪污的风气影响十分深远,后世的清朝、民国及至更远,官场上也都继承了这一风气。

许慎中的父亲名叫许冠,也算是一位比较不错的官员,为人比较自律,官场上的那些灰色收入他也拿,但却不会主动伸手。而且他这个人也比较有作为,在他当政的这几年,为松江府办了不少实事,因此这位许知府在松江的名声很好,这也是今天周重愿意与许慎中结交的原因之一。只不过现在灾民围城,也不知道这位许知府会如何处置?

第三十章 灾民来了(下)

这次山东受灾的面积相当大,灾民数量自然也十分庞大,第一批到达松江府城下的就有两三千人,而且据这些灾民说,后面还有数量相当大的灾民队伍,大部分都向松江府赶来。这点在后面几天也得到证实,每天都有不少的灾民赶到城下,人数很快就突破万人大关,而且看灾民赶来的速度,最后很可能会超过两万。

对于这些逃难的灾民,一般当地的官府只有两个选择,第一是想办法把灾民驱散,让这些灾民去其它地方,至于去哪里官府不管,只要不在我这里就行了。但是这种做法是被中央朝廷所禁止的,而且对当地官员的声望也会造成一些影响。

第二个办法就是让这些灾民留下,由当地官府负责安置。但是这些灾民拖家带口的,而且一个个都是饿的眼睛发绿,想要把这些灾民给安置下来,对当地的经济、粮食储备、治安和官员素质等,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松江府城中的总人口也不过才二十多万,现在忽然涌来占总人口十分之一的灾民,这对于整个松江官场来说,绝对是一件天大的麻烦。

一个官员的清廉与否并不是衡量一个官员好坏的唯一标准,比如许慎中的父亲许冠,身为松江府知府,该收的钱他也一文没少收,自然谈不上是什么清官,但是在这种关键时刻,他却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在山东灾民到达松江府的第二天,立刻做出开仓放粮的决定,城门外一字排开立起六座粥棚,官仓中成袋的大米被搬到这里,变成香喷喷的大米粥发放给灾民。

不过许知府虽然做出开仓放粮的决定,但官仓牵扯到整个松江官场的利益,哪怕他身为知府,也不敢从中拿出太多的粮食,否则整个松江官场都会抵触他。

也正是因为如此,许知府在开官仓施粥的同时,也开始四处游说城中的富商,希望他们能够慷慨解囊赈济灾民。虽说有钱的富商并不完全都是为富不仁之辈,但人性总是自私的,而且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平时做个生意还要精打细算,更别说一下子拿出来赈济灾民了。只不过碍于许知府的面子,他们最后也拿出了点钱意思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