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嘛!即使这个时候还没有这句话,但类似的观点肯定是存在的。坐在刘彻的位置上,他也确实要会从已经产生的历史中吸取教训。
说到以前读史上下的功夫,刘彻就有一些抱怨:“如今这些国之栋梁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先贤经典通读过几部的都少,读史更是敷衍!若是朕起兴考问几句,便是一问三不知了!”
陈嫣对此并不怎么意外,别把这个时代的官员想成是印象中的精英,事实就是这个时代识字率非常感人。很多朝廷官员也就是识字的水平,至于他们怎么当上官的,嗯,就继承来的,这有什么问题吗?
相比起少之又少的孝廉,这个时代最常见的官员是,爸爸是官员、爷爷是官员,或者追溯到祖上,有人在春秋战国时做过官员…总之,近一些的长辈有做官的,自己肯定能做官。而远一些的祖宗有做官的,自己也有很大可能做官。
有的传承的足够久的、家风足够严的家族,他们的子弟水平还算有保障。但一些新荣之家出来的子弟,水平真是不敢恭维!
实际上,不只是这些靠先辈遗泽当官的人,就算是凭借自己真材实料走上来的官员,其真实的水平也很值得商榷。
就以主父偃为例,他是纵横家的人,说实在的,这个时代学纵横家本身就很反社会了——这年头朝堂上的旧有势力是尚未完全退场的黄老学派,新兴的有儒家,还有不管哪家学派当家都少不了搭配干活的法家…纵横家甚至还不如没落的墨家之流,至少人家祖上还曾经阔过呢!
纵横家貌似历史上出了几个有名的人物,但究其社会影响力始终有限。
他能入纵横家的门,要么说明他脑子不好使,选了个没什么前途的科系学习。要么就是没得选,只能选择学这个。考虑到能够提出‘大一统’‘推恩令’这种主张的人不会是傻的,所以更可能是后者。
这并不奇怪,黄老学派走红的时候大家都想入黄老学派的门庭,就算入不了,拜入法家也不错。除非是纯粹的学术人才,不然在决定学习哪一家学说的时候,肯定是要考虑将来对应的出路的。
但当红的学说,特别是当红学说的名师,他们是不会随便收徒的。
主父偃没有什么出身,自己的天赋也不足以让一些大佬破格收他为徒,他只能在他能学的学说里,找一个喜欢一些、有用一些的。
主父偃绝对不是什么超级天才,不然不可能没有这方面的消息传出!更不可能沦落到学习纵横家!再加上没有特别好的学习条件,没有名师…他的学术功底能扎实到哪里去?
他在某些事情上是有本事的,提出‘大一统’‘推恩令’就证明一切了。但单就做学术这一点,他绝对非常普通,这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