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35章

最后,永治帝答应了。

于是,宋福生算得建立新以来,第一个能给曾祖母都请上敕封的人物。特特别的引得其它的进士们那是专门的多注意了几回。

打马游街。

这是新科进士们的荣耀。满京都这一天,最最荣耀的就数着新科进士们。

琼林宴。

帝王宴请诸进士。

宋福生随大流。他可知道的,这一日,还有状元郎在他前头更应该得光彩。至于探花郎?探花郎也是一个人物啊。

要知道这一群进士里,探花郎是长得最最风流出众的那一位。

不过,与宋福生一样的,探花郎也是一位已婚人士。京都的小娘子们要失望一遭了。这一位探花郎在琼林宴上,还与宋福生举杯相饮一回。

从短暂的接触来看,探花郎是一位挺热情的人。

宋福生更注意到的,还是这一场琼林宴上,那一位他熟悉的甄尚德,他们居然成为同年同科的进士。

新科进士,朝廷自然有恩遇。

这会批假,给这些进士回家省亲。宋福生在得了官身、官服,也是确定要进翰林院后。那是报到之后,才是请假,然后,准备回家。

可宋福生还没回到老家。

他中了今科榜眼的事儿,那已经是传回金陵,亦是传回钱家村。衙门来钱家村报喜。这是天大的喜事儿。

一时间,宋宅更是客人临门。

樊杏花怀着身孕,她待客就少。钱氏是主持事儿,那在家中多有招呼人手。

至于新榜进士的喜宴,进士牌坊等等的事儿,这会子,更不会着急的。是一个明白人就知道的,一切得等着新的官老爷宋大人回来拿主意。

钱氏与曾孙媳妇在商量事儿。

那厢里,宋福生跟朝廷的天使是一起回家乡的。毕竟,有圣旨来。

宋福生一归来。

整个县城都是惊动了。更是让这些大人物们在意的,那是宋福生已经是正紧的七品官身,还是入得翰林院。当然,宋福生的曾祖母都得到敕封,更是让人惊讶极了。

要知道,圣旨下来,宋福生的祖母、母亲得到敕封,那已经恩遇。如今还往上再是加恩一回,这可谓是瞧着圣眷浓厚。至少,来给宋家贺喜的本地大人物们是这般认为的。

钱氏得正七品的孺人敕封。樊杏花亦是一样的得正七品的孺人敕封。

这是皇帝的恩遇。

若说刚开始知道帝王应予时,宋福生就是真正的感激。这会子,在见着曾祖母的高兴,还有妻子樊杏花的开心时。宋福生的心中亦是有一种满足感。这等满足,那是精神上的满足。

天使宣读完圣旨后。这便是告辞离开。

宋家赠有喜钱。

这是恭敬的送走天使。宋福生去给长辈们上坟时,自然也是给亲祖母、亲娘说的好消息。毕竟,皇帝给这二位长辈加了敕封。

得了官身。

宋福生也是心中有些底儿。这一回,再是归来,再看一切,那心境亦是不同了。

在钱家村,应付了各路来拜访的。当然,亦是多有些来攀附的,宋福生只是婉拒。他还是清楚自家的底子。有些攀附,他是消受不起。

倒是钱族长这边,宋福生是高兴着。他出钱,请钱族长安排的事儿,满村上下自然又是开了喜宴。同时,亦是把进士牌坊建起来。

钱家村,在这等时候,在宋福生的心底那是真正的成为他的家乡。

与前世的广善伯府相比,那不同的。那么,不是他的根。这儿,埋了他的祖宗们,这儿就是他这一枝血脉往后的根。

宋福生在家中,那是各路的客人也是接待的差不多。

一家人又是聊些话。

钱氏那是望着曾孙,钱氏是真正的得意。她活了一辈子啊,哪料想,她也有得敕封的一天。那等身份,她一直以为只有那等富贵人的命,才能享受了老封君的待遇。

钱氏如今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她觉得,她就是闭上眼睛,也能笑着跟夫君讲,她家的曾孙儿那是最顶顶好的麒麟儿啊。这是兴旺宋家。

“你在京都春闱,这瞧着真真吃了苦头。你啊,瘦了太多。”钱氏望着曾孙,真真觉得曾孙瘦了。宋福生要说瘦了?那是真瘦了。

病过一场,还是一场大大的重病。

当然,要说身体是瘦了,可精神头却是非常好的。宋福生笑道:“养一养,就能养胖了。”

“倒是家中累曾祖母操心。”宋福生的目光,又是打量了妻子和儿子。樊杏花眼瞅着,也是快要生了。

至于大儿子宋晟安。这一个孩子在宋福生瞧来,那是去了京都后,也是到开蒙的年纪。小孩子的学业,那是从小学起。他们这等人家,孩子的学业最不能懈怠的。

从一个家生子奴才爬到如今的地位。宋福生就是吃太多的苦,所以,他这一辈子受的那一点子小苦,他都不觉得是什么苦?比起重生前,他觉得这一辈子就是活在蜜罐子里。可他这蜜罐子,怕是在儿子这一辈人的眼中,都是苦日子吧?

越是从底层爬上去的,越怕后辈人摔下来。

宋福生就是这般的心态。他不想,他不愿,他的子孙不如他这当长辈的。愿我儿,那是青出于蓝而胜蓝。

“杏花,你这要生了。”

宋福生望着妻子,道:“你也是受累了。想是安哥儿的性子,必然让杏花你与曾祖母都是多操心的。”

“安哥儿很听话。”宋晟安一个小孩子,还是挺在乎脸面的。他是望着亲爹,即是仰慕,又是想亲近的。毕竟,亲爹回来后,那些旁人的巴结,那些献媚。宋晟安都是瞧在眼底。

在宋晟安的眼中,亲爹就是一个大英雄。亲爹的背景都是非常伟岸的。

“好,安哥儿听话。”宋福生伸手,招一招那是让孩子到他的身边。宋晟安不害怕,他是巴巴的跑过去。

宋福生把胖儿子抱怀里。这真是一个小胖墩子。可抱大儿子在怀里,宋福生的心情却是非常好的。这是他的亲儿子啊。宋福生一辈子盼的,不就是挣一份大家业将来给儿子继承嘛。

有儿子,真好。

这是宋福生的感慨。毕竟,重生前的他就是缺了子嗣啊。他重生前,那一双儿女都是早早的死在他的前面。

一个无嗣之人,再度重活,对于子嗣的重视。他是自个儿心头最清楚的。

永治元年,六月初一。

在这一日的朝食后,樊杏花就是腹疼。又过两个时辰。宋福生就在产婆的恭喜声中,知道他家又添丁进口。

“恭喜宋大人,贵家太太生下一对龙凤胎。”产婆是真高兴。她接收多少回,这可是头一回接生下一对龙凤胎。这可是大大的吉兆。

宋福生也是高兴,那是把袖中的钱财拿出来,拿的还是一块银子递给产婆。他说道:“喜钱,同沾喜气。”

一把接生,哪能见得银子?

产婆这时候笑的一个眉眼眯眯,那是笑成一条小缝。

宋福生心头亦是高兴的。他的儿女来了。

哪怕晚了年月,可到底还是来了。他连名字都想了。

产婆里收拾妥当后。宋福生进了屋内。他见到了他的妻子,以及一双新出生的小婴儿。宋福生看了小婴儿,他道:“真像,真像。”

“是啊,真像,这两个孩子像极了你。”钱氏在旁边也是笑呵呵。钱氏亦是高兴的。曾孙媳妇那是争气,给宋家一下子添了一对龙凤胎。

瞧瞧,钱氏都觉得这是开枝散叶,这是喜庆。

这一回,宋家举办了洗三。

宋福生请假的时间有限。早早亦是包下船。这一回,打算做船赶去京都。至于樊杏花的月子?这一回,只得是在家养上半个月。然后,就只能在船上养一养。

好在坐船顺得平稳。毕竟,这是运河上的大船。

“杏花,辛苦你了。”宋福生对于发妻还是有愧的。这妻子都没能好好的坐一个月子。

“咱们一家子一起进京都,我是乐意的。”这是樊杏花的心底话。夫君回家的时间有限。再拖下去,那万万不成的。至于分开进京都?那更不可能。

要知道,一家子老弱妇孺的。除了宋福生是顶梁柱。其它的?个个都是指望宋福生的。

钱氏年纪大了。家中还有小娃娃要照顾。

樊杏花又是刚生产不久呢。这自己坐月子,还有小婴儿要吃奶。这也是忙碌的紧。所以啊,樊杏花觉得一家子人进京都,她这在船上好好养着,也是成的。

吃苦?

樊杏花自个儿觉得不苦。像是乡下的村妇,有几个是好好的坐完月子?

乡下的日子苦。乡下的妇人更苦。

那月子里想吃些好的?大半没可能的。毕竟,饱饭都没有,还想补身子?只能说,梦中全有。现实不可能。

可樊杏花嫁进宋家后,宋家的日子比着广善伯府时那肯定叫一声苦。可比着村里的普通人家,又算得上等。这幸福就是比较出来的。

等着宋福生中举后,宋家人的生活那是提了几个等级。那往后,樊杏花就是觉得她的日子比着广善伯府时,那是幸福太多。在广善伯府时那是吃一个饱,可那也是奴婢。到宋家,她做了举人太太,那也是呼奴唤婢。

至如今,樊杏花做了官太太。这可是有正紧的孺人敕封。

樊杏花觉得这一辈子,她就是满足。就樊杏花的想法里,她一辈子已经得大福气,可不敢再奢求更多。那是不知道惜福了。

樊杏花尔后里,也只觉得夫君待她太好。她就是受着,也是想着回报。就想着让夫君不必多为她操心,为家中多分心。毕竟,樊杏花觉得她就是戏文里唱的,那等福足、运足的好运官太太。

夫君上进,她得夫君的恩荫,那做官太太。膝下又有两子一女。

头上有一个曾祖婆婆,可曾祖婆婆最是和善人。这等婆家怕是打着灯笼都是难寻得一个。偏偏就是让她遇上。樊杏花只有满足的。哪有半分的挑刺?

她觉得她挑刺,一定会惹来神佛的不满。毕竟,人啊,过得好日子,可要懂得知足。

樊杏花是知足的。

广善伯府的后街巷子,那可是流言漫天飞。毕竟,宋家出了一位进士老爷,还是做了翰林院的官老爷。这等事儿比戏曲里唱得都新鲜。那能不引人议论纷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