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页

只看这满地狼藉,就知道他永远做不成这样的人。

“什么吩咐?”他将奏折丢在桓安脚下,“你选的人,你没什么要解释的吗?”

桓安弯腰将奏折捡起来,翻看过后,整理好重新放回御案之上,这才开口道,“陛下容禀,老臣亦不知这些人私下竟如此胆大,明明蒙受皇恩,却不思回报,反而想方设法跟朝廷作对。”

他说到这里,微微缓和了语气,继续道,“不过陛下也不用太过忧心,既然这些人不听话,那再换听话的便是。陛下乃是天下共主,想施恩于谁都可以,不想施恩的时候,收回便是。至于别的,直接交给中书堂那边处置即可。”

“你说得轻巧!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哪里是这么容易的事?”桓衍怒斥道。

其实他也知道,这事是他迁怒桓安的多。因为在最初,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桓安就跟他说过,江南这些富商桀骜不驯,多年来在当地经营,几乎将江南打造成了铁板一块.就连许多朝廷命官,不是被他们收买,就是被他们打压,根本无法插手江南的管理。

江南吏治败坏,朝廷已经不太能管得了他们,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了。

要不然,也不会这么多年任由他们在那边胡闹。就连先帝努力了这么多年,也只是稍微限制了他们一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当时桓安就说过,跟这些人合作,就要提防他们阳奉阴违,或是暗地里使坏。

是桓衍自负地认为,自己身为帝王,他们想要什么都能给,只要利益足够,未必不能收服江南。一旦收服此地,那么这里就会成为他最坚实的大后方,要钱要粮要人都有。有了这样的基础,要将整个朝堂掌握在手中,也是易如反掌。

然而事实却是,好处对方吃了,却根本没有如桓衍想的那样顺服,反而继续挑衅他身为帝王的权威。

桓安知道他的性子,所以半个字都不提从前的事,而是三言两语就将此事定性为“忘恩负义”,仿佛一切都轻描淡写,极大地挽回了皇帝的面子,所以桓衍也很快冷静下来,“也罢,此事暂且搁置,当务之急,还是赈灾最要紧。”

他看了桓安一眼,却没有点他的名字,而是转过头,随手点了一个面熟的小太监,“你,去召中书堂几位大人过来议事。”

“是!”被顺手点到的潘顺顺沉稳应下,快步退出勤谨殿,一溜儿小跑叫人去了。

往勤谨殿走的路上,几位老大人免不了向潘顺顺打听一下皇帝为什么召见。

按理说,这种事情,消息还没有公开,内侍们是半个字都不能说的,万一从自己这里走漏风声,追究下来谁都担待不起。不过这些都是重臣,皇帝又那么生气,须得让他们提前做个心理准备,所以潘顺顺斟酌着,最后惜字如金地道,“江南来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