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5年,英国国王亨利三世的私人香料药剂师罗伯特·蒙彼利埃在伦敦开设了首家药房。
他将香料和草药混合物用糖黏合在一起,制成药膏后出售。
在亨利七世在世的最后几年里,医生将糖加入玫瑰水、紫罗兰和肉桂作为治疗亨利国王的药方。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雇用庞贝先生为其首席药剂师。
1748年,庞贝的著作《药物全史》经翻译、编辑和加工后在伦敦出版。
该书用5页的篇幅介绍了糖的特点、种植、烹饪和医学用途。
庞贝认为,糖除了制作美味的糖果、甜品和饮料之外,还有利于内脏的健康,甚至可用于治疗哮喘和咳嗽。
然而,当庞贝先生仔细检查路易十四的身体时发现,糖腐蚀了他的牙齿。
这本书列出了所有种植糖料的地方,并认为:
“现在,牙买加和巴巴多斯产的糖最为优质……其次是里斯本产的糖……”
再说回大西洋城的太妃糖,黎耀阳跟随凯莉来到他们家的制糖工坊,瞬间被一股甜蜜的气息包裹。
盐水太妃糖的基础配方非常简单,只需要将糖、玉米糖浆、黄油、盐、水一股脑倒进锅里,小火加热至123c-125c左右,就成了太妃糖浆。
接下来,才是盐水太妃糖美味的秘诀——拉伸。
现在还属于最早期的作坊生产中,太妃糖浆需要冷却四到六个小时,变成半凝固状态。
然后,工人把近10公斤的一大坨糖浆挂在一个大钩子上,糖浆借助重力被拉长后,工人将糖的一头重新挂回钩子上,再一次借助重力来拉伸。
糖浆在这样反复的折叠拉伸中不断混入空气,变得轻盈有韧性,口感也变得更有嚼劲。
此时,太妃糖就可以被轻易地拉成细长条,切成小段进行包装了。
而在现代的工业化生产中,这样繁重的体力活会由专门的机器代劳。
然而,还是有不少人认为手工制造的太妃糖口感更好。
再加上其原料和制作都不复杂,因此在现在这个时间段,太妃糖刚刚流行起来的时候,就有不少人在家自制。
虽然操作简单,但拉糖毕竟是个力气活,时常要动员全家人一起上阵,拉糖也就渐渐成为了当时常见的一项家庭活动,名为“taffy ull”。
后来它甚至发展成一种拉糖派对,一众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女主人事先准备好糖浆并待其冷却,大家挽起袖子,把手洗干净,再仔细抹上黄油防粘,然后就可以动手拉糖。
起初,糖浆会像胶水一样黏住手指,看起来十分狼狈。
但只要耐心反复拉伸,糖浆的质地就会渐渐干爽起来,颜色变浅,泛出甜美的丝质光泽,然后就可以用锋利的剪刀将其剪成小段,用糖纸包装起来。
这样的派对一般在圣诞节前举办,正好可以储备不少圣诞糖果。
而这也是孩子们一年中最期待的时光——家里热热闹闹聚了一大群人,可以跟同龄的小朋友四处乱跑,哪怕把厨房和客厅弄得乱糟糟也不会受到大人斥责。
而拉糖的重头戏也是一定要参与的,对他们而言,拉扯彩色糖浆就像玩橡皮泥一样有趣,还可以偷偷扯一小块塞进嘴里,哪怕被糖浆黏住牙齿,也是无与伦比的甜蜜。
可惜如许多费时费力的传统节日活动一样,拉糖派对后来也已淡出丑国人的生活,不少年轻人只在糖果店的展示橱窗中见识过太妃糖的制作。
很少有人还愿意费心召集朋友来家里拉糖,再花上数小时去收拾残局。
拉糖派对的光辉岁月,也只存在于老一辈人惆怅的回忆当中了。
在英语中还有一个词“toffee”,也翻译成“太妃糖”。
很多人认为taffy和toffee不过是同一种糖的美式和英式称呼,但事实上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糖果。
如前所述,美式taffy要经过拉伸的步骤,成品软韧而有嚼劲。
而英式toffee分为软质和硬质两种口感,都不需要拉伸。
软质toffee当是太妃糖最为古老的形式,它使用糖、糖浆、黄油、淡奶油等原料,混合加热至120c左右关火,冷却后即可直接切块。
由于没有经过拉伸,它比美式taffy更为软糯黏牙。
而硬质toffee大多用糖、黄油和水一起加热(有时也会用少许醋和糖浆),冷却后凝成硬邦邦的巨大糖块,需要用锤子敲碎成小块才能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