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页

阳关和玉门关,是甘肃境内一南一北两道关卡,位于前往西域的必经之路上。西海大军若当真突破白河坝,阳关便成了抵抗西域大军的重要防线。阳关守将听说西海王已经打到白河坝,担心白河坝失手,原不愿意给粮草,怕到时候轮到自己守城的时候缺了补给。但是柳苹手上有景和帝让各省、州县全力支持柳苹的圣旨,阳关守将不得不勉强匀了些粮食给柳苹。

柳苹只得三千人,若是阳关守将愿意给大量粮草,便可运往前线先行支援守军;既然阳关守将不肯给,柳苹当机立断,轻装快行,就按贾琏说的,从密道绕过白河城正面战场,取敌军后方。

只是如此一来,自己带的三千人便没了退路。要么和施良部前后夹击,出奇制胜;要么帮施良稍微缓解压力,吸引西海王兵力,让守军得到喘息。只是真走到这一步,西海大军回头救卫所,自己带的三千人必然寡不敌众,怕是支撑不了多久,能不能活着回京,只能看命了。

柳苹这一日在阳关内取了补给,带着兵士出了阳关,只见远方漫漫黄沙,想起王维诗言‘西出阳关无故人’,柳苹想的却是此一去不知能否归来。但柳家祖上也是军功起家,柳苹又酷爱习武,祖上豪迈还在。只略一感慨,便回身整顿军纪,令旗一打,号兵号角一吹,三千人浩浩荡荡西进。

而京城中,贾琏和皇长孙时常有书信来往,贾琏略犹豫了一下,依旧将西海沿子有可能起战事一事提醒了皇长孙。

现在前方的战报还没回来,若是贾琏猜对便罢,若是猜错了,便要担责。若是求稳,贾琏大可以什么都不说。提醒了柳苹,已经是仁至义尽。但是这是古代,军情传递得慢,西海沿子又远,若等西海沿子的战报传回,不知道已经贻误了多少军机。贾琏一想到多耽误数月,会增加无数死伤,便一咬牙,将此事对皇长孙说了。

皇长孙见信也没含糊,立刻就去上书房回了景和帝。景和帝又召了贾琏入宫。徐元来传话的时候,贾琏正在荣禧堂请安。听说徐元来说话,因着南安王府突然落罪的事,贾母倒吓了一跳。贾琏大概知道什么事,安慰了父母一番,便随徐元入了宫。

见了景和帝之后,贾琏倒没直接说南安王有可能里通敌国,而是道:“西海国觊觎我朝上百年,必然在卫所、白河城都有细作。想来,白河城昌家做那样的生意,即便做得再隐秘,也瞒不过西海王。

九省统制贾大人巡边,头一日到了次日就回的事,西海王也不难知晓。只要稍加分析,不难猜出九省统制发现南安王私贩军械的事。这个时候南安王坐卧难安,便是西海王入侵的好时机。当然,西海王臣服多年,也许并无此胆量。草民不过是多疑多思罢了。”

景和帝和贾代善是老交情,当年贾代善如何用兵如神,没有人比景和帝更清楚。而贾琏的才能,隐隐还在祖父之上。贾琏虽然口中说自己拿不准,景和帝倒也将此事放在心上。只是这发不发兵,发兵多少,却让景和帝犯了难。

景和帝是一国之君。一举一动牵连甚大,越发不敢轻易决策。如今西海沿子战报未到,若是西海沿子根本没起战事,景和帝便派大军前去,便是劳民伤财,一个不慎,甚至引发民愤;若是西海沿子起了战事,援军派得迟了,又难免被人说昏庸。

思忖一下,景和帝道:“琏儿既然来了,便一事不烦二主,琏儿不妨说说,朕以什么名义派兵为好?”

贾琏听了这话有些讶异,没想到景和帝竟然这么快就接受了自己的建议,而没觉得自己异想天开。思考了一下,贾琏道:“皇上,既然九省统制贾大人已经查出西海沿子驻军的军械恐被人动了手脚,今年户部和军械司押运粮草军械的队伍不如提前出发。”

景和帝听到这里,便已经明白,点头道:“如此甚好。”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一章真是写得痛心疾首。

其实历史上也不乏身居高位的人为了一己之私,置国家利益,百姓性命于不顾。

远的不说,近代史上丢了白山黑水不就是现成的血泪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