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七年的发展,当初的这些年轻人,已经有不少人都结婚生子。他们的子女大些的已经四五岁了,然后呈现金字塔结构,人数越往下就越多。
孙大海第一批操盘小组成员彭嘉怡就是这样,她和劳尔森的孩子今年已经五岁了。现在孩子被他们送进了一家私立幼稚园,明年就将面临着上小学。
斯蒂文看到了这个趋势,所以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公司高层例会上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自己设计的解决方案。
特区分校,就这样被正式提了出来。
香江的情况大家都心里有数,虽然建校用的土地与商业用地不同,但想要向政府申请的话,其难度不亚于耐心挣钱,然后直接购买商业地皮建学校。
严格地说,这是在拼各自的名望和身后的关系网,英才也好,架设未来系也罢,还是显得太稚嫩了些。
因此,将学校建在距离不远,且土地储备丰富,生活成本较低的特区,就成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与会的高层,对这个方案大多持认可的态度。
当然,也有人提出,在国内建校虽然成本低,但各项审批并不比香江容易,而且其质量和权威性不如香江学校。因此建议请英才教育基金增加捐助的学校数量,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提议并非不可行,只是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只能算是权宜之策。
学校如果建在特区,其实对职工家庭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完全寄宿制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而且,不足一小时的车程,甚至可以吸引到一部分中低收入的职工前往特区分校附近购房,以减轻他们在香江的生活压力。
经过讨论,最终乔宏伟拍板,采纳了斯蒂文提出的建立特区分校的方案。并随即派人前往特区,在罗湖口岸附近寻找适合建校的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