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本营香江,目前体系内的外籍员工和内地员工的人数几乎赶上了香江本地员工人数。
尤其是那些应聘了中级或以上的技术和管理型岗位的职工,大多都会拖家带口来到香江就职。
解决职工合理的个人需求,是斯蒂文和他的行政部所要负责的工作范围。其中安排职工子女入学,就是他日常需要处理的事务之一。
原来职工人数不多,有这种需求的职工人数更少。因此事情很容易解决。
华仁书院、华仁小学是香江比较知名,教学质量有保证的中、小学,它们都在英才教育基金的捐助名单上,解决三五个学生入学或转学,实在是小儿科。
即使某一学校需要接纳的入学人数较多,无非让英才教育基金适当调整下一年度对这所学校的捐助额度也就可以了。
但要是额外插队的学生人数太多,影响到人家学校正常的招生和教学,那也是很令人头疼的事情。
香江教育署有规定,中小学校开班最低标准为25人。实际每班的学生人数在三、四十人之间,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略多一些。
但香江地价太高,其它成本也居高不下,学校对每一寸空间都会精打细算,挖空心思的提高利用率,所以教室有限,很难增加班级数量。
因此,英才基金原来每年往学校里塞人一般不会超过三十人,而且岔开了年级,尽量保证每个班不超过两人,对学校、班级以及教师的压力并不大。
不过,从去年开始,三十人的心理界限被打破了。华仁小学和华仁中学,分别接收了英才学生二十余人,经过好一阵磋商和协调之后,才算安顿下来。
今年的情况与去年相仿,但斯蒂文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架设未来系的下一代越来越多了。
架设未来系是在1982年成立的。成立时公司除了个别技术和管理职位,大部分职工都是年轻人。
之后公司的发展也是这个模式,以招聘和培养年轻人为主,关键位置才会选择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