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那时君主专制,帝王惟我独尊。

朝纲上下,惟圣旨是从。

君臣纲纪十分严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王就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无可摧毁和替代的,因此,国家大小事情,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鲁庄公面对“齐师伐我”,已经“公将战”。

也就是说鲁庄公对这场战争何去何从,已经有了安排和布置。

而曹刿作为一介武夫却敢公然提出反对意见,这不是找死吗?

此时,战事紧急,容不得半点怠慢而鲁庄公也准备好应战了,于情于理上都不会接见曹刿,但是鲁庄公并没有高高在上,也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百姓而拒绝接见。

不仅接见,而且有问必答。

面对曹刿提出的“何以战”,鲁庄公能以实回答,在听完曹刿的陈述后,经过一番思索后,竟也提出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而得到了曹刿的肯定。

鲁庄公能放下尊严,虚心纳谏,这是他身上的闪光点。

其次,尽职尽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明了鲁庄公尽职尽责,身为一国之君,高高在上居朝堂,却也知道体恤百姓,君有爱民之心,民则有拥君之举。

面对外强的入侵,鲁国人民绝不会袖手旁观,坐以待毙。

长勺之战,我们也看到鲁庄公绝非一个贪生怕死之人,看他奔赴前线,与战士一道摇旗呐喊,为军队助阵,亲临前线,身先士卒。

同时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也就是告诉我们,鲁庄公和曹刿并肩作战。

这还不是因为曹刿战前的建议让鲁庄公刮目相看,他才有参与这么重要的一场战争的资格,可见鲁庄公知人善用。

打仗时鲁庄公的指令又连遭制止,但鲁庄公能从谏如流。

我们不能不佩服鲁庄公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

最后,是他的不耻下问。

一个君王平日高高在上,是众人追捧的对象,面对曹刿不同的声音,即使是反对自己,他也能听进劝谏,接见地位并不高的曹刿,并与他一同乘坐战车亲自作战。

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正确指挥下,酣畅淋漓地结束了这场卫国战争。

按理说,这件事就该告一段落了,但是鲁庄公还在思考,他在思考什么?

预知后事如何?下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