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李泰继续说道:“我再讲一个故事啊!”

鲁庄公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君王,大家都知道曹刿论战,对英勇有谋的曹刿赞赏有加,却往往忽视了他服侍的君王——鲁庄公。

司马迁《史记》:“庄公好力。”

曹刿论战、长勺之战都可以看出庄王虚心采纳别人的建议,这样看来似乎是个明君,但又有人说庄公是个泛泛之辈,政绩平平没有什么好说的。

究竟,鲁庄公是个昏君还是明君,还要从他的生平说起。

太史公曾在《史记》里评价鲁庄公:“庄公好力。”

短短的四个字,道出了鲁庄公一身最突出的特点,没错,鲁庄公是好力,何以见得?

我们看下鲁庄公的身世,自然会对他好力有更深的理解。

鲁庄公生于鲁桓公六年九月丁卯日,姬姓,名同,为春秋诸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

他为鲁桓公的儿子,承袭鲁桓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2年。

鲁庄公能够在皇位上坐32年,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先不说他的好力,单就其他的来说,他在鲁庄公八年放过管仲,当时齐公子纠与管仲逃到鲁国。

次年齐桓公发兵击败鲁国,鲁国杀子纠。

齐向鲁索回管仲,鲁人施伯认为齐欲重用管仲,将会对鲁不利,劝庄公杀管仲,庄公不听,把管仲归还齐。

随后在鲁庄公十年,这一年的春天,齐桓公派兵攻鲁。

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相遇。

鲁庄公采用曹刿人建议,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

后乘胜追击,直逼齐国国都,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由“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

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

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

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

另外,“长勺之战”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而曹刿能够参政、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

细细梳理来,鲁庄公这个人还是有许多优点的,首先是虚心纳谏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