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医疗与防疫: 随军太医和招募的郎中组成更多的医疗队,在各大流民聚集区和迁徙路线上设立医棚,防治因营养不良和聚集可能引发的瘟疫。赵云的白马义从承担了护送医疗队和药品的任务。
5. 人才甄别与吸纳: 刘衍特别下令,在流民中注意甄别各类人才。工匠、郎中、识文断字者、甚至有一技之长的方士,都被优先登记,量才录用。这不仅缓解了安置压力,更在无形中为青州吸纳了大量宝贵的人才。
内部的压力与远见
如此大规模的安置,消耗是巨大的。府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耗,一些原本的青州本土官员和士族,看到资源被大量用于外来流民,难免生出怨言,认为这是在“损耗根本,滋养外人”。
甚至有将领私下向刘衍进言:“主公,流民百万,良莠不齐,若尽数收纳,恐耗粮无数,且易生内乱。不若择精壮收录,余者……驱之。”
刘衍闻之,肃然道:“尔等只见今日之耗费,可知明日之回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今日我予其一碗粥,来日他便是我治下一良民,是我军一锐卒,是我仓廪一斛粮!驱之?驱往何处?让其饿死沟壑,或为曹操、刘备所用,反过来与我为敌吗?此等言论,休得再提!”
他力排众议,坚持“来者不拒,妥善安置”的原则。并亲自巡视安置点,慰问流民,其“仁德”之名,在这百万人口中口耳相传,化为了最坚实的统治根基。
至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春,随着旱情初步缓解和第一批春耕的开始,这场空前的人口迁徙浪潮逐渐平息。刘衍治下的人口,经历了爆炸性的增长,虽然短期内带来了巨大的行政和财政压力,但其带来的潜在红利——庞大的劳动力、充足的兵源、以及无与伦比的民心向背,已然为其未来的霸业,注入了无可估量的强大动力。
一个更加强大、根基更加深厚的刘衍集团,正从这场天灾与人潮的洗礼中,破茧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