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遵循这个时代官军处置叛匪的惯例——要么就地坑杀以儆效尤,要么押解京师作为请功的凭证。
而是将这些大多面黄肌瘦、眼神惶恐,原本只是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集中起来,在军队的看管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整编。
凌云亲自登上高台,面对黑压压的降卒,声音清晰地宣告:“尔等从贼作乱,触犯国法,论罪当诛!然本将军深知,尔等多为贪官污吏、豪强欺凌所迫,为求活命方才铤而走险,情有可原。”
“今,上天有好生之德,本将军亦愿给你们指一条明路,一条活路!”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下面一张张惊疑不定的面孔,继续说道:“即日起,你等悉数编入‘屯垦营’,由我军中将士统一管辖,参与涿郡城防修复、道路平整、水利疏浚等一切灾后重建事宜!以劳作换取口粮,按功过记录在案。”
“表现勤勉优异者,可酌情减免罪责。待幽州平定,秩序恢复,本将军在此承诺,将亲自为你们勘验无主荒地,分发粮种、农具,让你们能在此地安家落户,登记入册,成为大汉堂堂正正的编户齐民,自食其力,安稳度日!”
这番话如同巨石投入死水,激起了千层浪。不仅下面的黄巾降卒们惊呆了,几乎以为自己身在梦中,连凌云麾下的部分将领以及涿郡本地的士绅官吏都感到震惊不已。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宽仁之举!对于这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只道必死无疑的俘虏而言,这无疑是无边黑暗中投射下的一缕璀璨曙光!
虽然眼下需要辛苦劳作,但毕竟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更有了对未来“分田地、安家业”的真切期盼!刹那间,场中呜咽四起,感激涕零者、磕头如捣蒜者不计其数。
原本极可能成为巨大隐患的数万降卒,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被迅速抚平,转而转化为了重建涿郡急需的宝贵劳力,本就初定的民心,由此更加稳固。
就在凌云全力整饬涿郡内外,为下一步更为宏大的行动夯实根基之际,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恰如及时雨般到来了。
原来,当初凌云出征前,特意拜别恩师蔡邕,恳请其利用人脉,代为举荐贤才。
蔡邕爱徒心切,更是深知弟子志向远大,幽州乃虎狼盘踞之地,亦是英雄用武之场,正是需要各方贤才辅佐之时。
他忆起一位故交之后,亦是自己的得意门生,姓阮名瑀,字元瑜,出身陈留尉氏,年少时便已才名远播,尤其擅长撰写章、表、书、记等各类文书,文采斐然且胸藏韬略,绝非寻常寻章摘句的文人可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蔡邕当即展纸磨墨,亲笔修书一封,遣得力家人火速送往阮瑀居处。
阮瑀在陈留接到恩师手书,仔细阅罢,心中顿觉澎湃激荡。
他本就对当今朝政昏暗、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局面深感失望,早有择明主而仕之志。平日里对师兄凌云在朔方、五原等地整军经武、推行仁政的事迹多有耳闻,心中暗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