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朝廷给的“惊喜”满宠归位。

然而,卢植毕竟是性格刚毅、百折不挠的忠直之臣。短暂的哀恸与愤懑之后,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便重新浮现出坚毅之色。他绝不能坐视挚友就此埋没于荒烟蔓草之间,甚至悄无声息地死在那苦寒之地。他必须做点什么。

数日后的一次常朝之上,当有官员按例奏报边郡琐事时,卢植看准时机,毅然出班,手持玉笏,声音洪亮而清晰地奏道:“陛下,臣近日闻知,前议郎蔡邕,现今于并州朔方郡戴罪效力。朔方地处北疆门户,近年来胡患日益猖獗,郡县治所凋敝不堪,边防松弛,流民失所,实乃心腹之患,亟需得力干臣前往整顿防务,安抚黎庶,以固我大汉边陲。”

他刻意避开了蔡邕蒙冤的细节和宦官集团的迫害,将所有焦点都集中在严峻的边务之上,言辞恳切而又不失分寸:“蔡邕虽因微过遭致流放,然其名望素着于海内,学识堪为世师,更兼其生平忠贞体国之心,天地可鉴。并州刺史丁原量才而用,委其暂代朔方县令之职,亦是权宜之计,可见其知人善任之明。”

“然朔方地广人稀,百废待兴,千头万绪,仅凭蔡邕一己之力,纵有经天纬地之才,恐亦难支撑如此困局。臣恳请陛下,念在北疆安危关乎社稷稳定,念在蔡邕往日于教化亦有些许微功,特降天恩,选派一二干练吏员前往辅佐,并酌情拨付些许钱粮军械,以示朝廷抚恤边民、激励忠良、不忘远人之德意!”

卢植这番奏对,说得极有策略。他只字不提平反昭雪,只强调边关实务;不诉个人冤屈,只求朝廷援助。巧妙地将蔡邕的个人生死安危,与整个北疆的防务稳定、乃至朝廷的脸面体统捆绑在了一处,让人难以直接反驳。

龙椅之上,日渐沉湎于享乐的汉灵帝刘宏,对蔡邕其人本无太多恶感,当初的流放更多是迫于张让、赵忠等宦官的不断谗言。

此刻听卢植提及朔方边患,又想到蔡邕的学问名声确实不小,加之近年来北疆匈奴、鲜卑等部确实时有寇边,扰得他不得安宁,心下便有些松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慵懒地抬了抬眼皮,带着几分漫不经心开口道:“卢爱卿所奏……嗯,亦不无道理。朔方嘛……确是需要些人手打理。诸卿以为,派何人去较为妥当?又当拨付多少粮秣为宜啊?”

殿下的宦官集团首领们交换了一下眼神。张让心下冷笑,本想出言阻挠,但转念一想,派个无足轻重的小官去那苦寒之地走一遭,既显得朝廷“皇恩浩荡”,顾全了体面,又能顺理成章地安插一个耳目,继续监视蔡邕那老儿的动向,似乎也并无不可。

至于粮秣,随便给点打发一下便是,还能从中克扣些许。于是,他微微颔首,示意同党不必反对。

最终,在这番卢植、皇甫嵩等人出于公义据理力争,与宦官集团基于私利默许(甚至暗中推动,意图安插亲信)的复杂博弈之下,高踞御座之上的汉灵帝做出了决断,下达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