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22集:医案为证

第22集:医案为证

长安城的晨雾还未散尽,太医院后院的药香已漫过青砖灰瓦。双经渡(董承)伏在案前,指尖捻着一枚刚晒干的紫苏叶,叶片边缘的锯齿在晨光里泛着浅黄,像极了他此刻心绪——看似平静,却藏着不易察觉的锋芒。

“师父,这黄芩的绒毛总也筛不干净。”小周蹲在竹筛旁,鼻尖沾了点土黄色的药粉,活像只刚偷尝过蜜的小松鼠。他手里的竹筛晃得太急,几粒黄芩籽蹦到了双经渡的医案上。

双经渡抬头,眼底漾开一丝暖意。自半月前收下这孤童,后院便多了几分活气。小周虽年少,却懂事得紧,碾药时会记得按“春碾夏晒,秋晾冬藏”的古法来,记药方时连他随口提的“生姜解半夏毒”都一笔一画抄在麻纸上。此刻见药籽乱蹦,双经渡没责怪,只拾起一粒塞进小周手里:“你瞧这籽,外皮虽糙,里头却藏着生芽的劲。做医活就像孵这籽,急不得。”

小周攥紧药籽,脸一红,正想再说些什么,院墙外突然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那声音极轻,却在寂静的清晨里格外清晰,像有人踮着脚在青砖上挪步。双经渡眉头微蹙——太医院的杂役送水、药农送药,脚步从不会这么鬼祟。

他不动声色地将案上的《黄帝内经》残页往书卷里掖了掖,指尖触到纸页边缘祖父写的“心乱则脉乱,脉乱则药难达”,心头猛地一沉。前日为户部尚书之子解毒后,尚书在朝堂上提了句“太医院有位董医官,医术与心性皆难得”,当时他只当是句寻常夸赞,如今想来,这话怕是已落进了某些人耳朵里。

“小周,去把前院的晒药架挪到檐下,看这天色,怕是要落雨。”双经渡的声音平稳如常,目光却扫过院角那棵老槐树——树后影影绰绰,似乎藏着个人。

小周应了声,抱起晒药架往檐下走。经过槐树时,他猛地抬头,树后那人慌忙缩了回去,衣角却被枝桠勾住,露出半片青色的官服里衬。小周心里一紧,快步走到双经渡身边,压低声音:“师父,是……是王医丞身边的刘医官。”

双经渡笔尖一顿,墨滴在宣纸上晕开个小小的黑点,像颗沉甸甸的石子落进心湖。王医丞对他的敌意,他早看在眼里。从入太医院第一天起,王医丞就因他“非世家出身”处处刁难:让他在寒冬腊月里清洗药材,故意将错标药性的医书给他研读,甚至在他为流民施药时,暗中命人把药桶打翻在泥水里。可从前的刁难,多是摆在明面上的轻视,像这般派人监视,还是头一遭。

“莫慌。”双经渡将那枚紫苏叶放进药臼,碾杵落下时发出沉稳的“咚咚”声,“他想看,便让他看。只是咱们得把手里的活计,做得更仔细些。”

他转身从樟木箱里取出一摞泛黄的纸卷,最上面那卷的封皮写着“长安行医录”,字迹是他惯用的小楷,工整却不刻板,带着几分医者特有的温润。这是他入太医院后便开始整理的医案,每一页都记着患者的脉象、症状、用药,连施针的穴位、煎药的火候都写得清清楚楚。只是从前记录,多是为了复盘医术,此刻再翻,他忽然明白——这些纸页,或许会成为他日后自证清白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