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13集:太医院议

第13集:太医院议

太医院的晨雾总比别处浓些。檐角铜铃在湿冷的风里摇晃,声儿被水汽泡得发沉,像极了此刻正厅里悬着的气氛。

董承刚把最后一味“炙甘草”碾成细粉,小周就踮着脚从月亮门跑进来,棉鞋踩在青石板上带起细碎的水声:“师父,院判大人让您去正厅呢!”

少年额前的碎发沾着潮气,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麦饼——那是今早给贫民窟张阿婆送药时,老人家硬塞给他的。董承接过他手里的药杵,指尖触到少年掌心的薄茧,那是连日来碾药磨出的印记。“慌什么,”他用帕子替小周擦了擦鼻尖的水珠,“院判召我,总有缘故。”

可心里那根弦,却莫名绷紧了。

太医院正厅是少有的阔朗去处,八根楠木柱漆得锃亮,柱上缠着的盘龙浮雕在窗棂漏进的微光里若隐若现。迎面墙上悬着“悬壶济世”四个金字匾额,笔锋遒劲,据说是前朝名医孙思邈亲笔。只是此刻,这匾额下的气氛,却半点不像“济世”的平和。

院判李大人端坐在上首的梨花木椅上,青灰色的官袍下摆垂得笔直,手里摩挲着一枚青玉镇纸。他身侧站着七八个医官,都是太医院里有头有脸的人物,此刻却都垂着眼,像庙里排得整整齐齐的泥塑神像,只有袖口偶尔晃动的药香,证明他们还是活人。

王医丞站在最左边,藏青色的锦袍领口沾了片不知何时挂上的银杏叶,他却没顾上拂去。见董承进来,那双总是眯着的眼睛突然睁大了些,眼角的皱纹像水波似的漾开,里头却没什么暖意。

“董承,”李院判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雾气的分量,“你可知今日为何召你?”

董承躬身行礼,藏在袖中的手不自觉地捏紧了——他今早整理的医案还揣在怀里,那是他这几日特意挑拣的,凡涉及《金刚经》开解的地方都用朱笔圈出,旁注着对应的《黄帝内经》医理,就怕有人拿“佛道混杂”说事。

“下官不知,”他尽量让声音平稳,“但凭院判大人示下。”

“哼,”王医丞突然冷笑一声,锦袍上的银杏叶跟着抖了抖,“李大人,何必绕圈子?这董承近来在长安城里名声可是响得很呐——吏部侍郎的郁气,户部尚书儿子的毒,还有城西那些流民的风寒,经他一治,竟都好了。只是不知,他用的是太医院的药方,还是那本翻烂了的佛经?”

最后几个字说得又轻又尖,像针似的扎向董承。站在王医丞身旁的刘医官立刻附和:“王大人说得是。咱们太医院讲究的是‘望闻问切’,依的是《内经》《本草》,哪有治病时不念药方念佛经的道理?传出去,岂不让天下人笑我太医院无人,要靠旁门左道撑门面?”

董承抬头,正撞见刘医官眼里的不屑。这刘医官最擅长炮制丸药,前几日户部尚书之子中毒,他捧着自己配的“解毒丹”去了三次,都没能让患儿退烧,此刻说起“旁门左道”,语气里的酸意几乎要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