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去吧,里面有药。”董承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才发现少年的胳膊上满是青紫的伤痕。
砂锅放在临时搭起的土灶上,柴火噼啪地烧着,药香渐渐弥漫开来。董承坐在草堆上,看着众人小心翼翼地围着砂锅,像守护着什么珍宝。他忽然想起祖父手注的《黄帝内经》里有句话:“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便对众人说:“光吃药不行,得填饱肚子。你们要是能弄到些粗粮,我教你们煮粥,既能养胃,又能强身。”
“粗粮?”一个老汉苦笑,“能有口米汤就不错了。”
“城西磨坊每天关门时,会有漏掉的麸皮,你们去捡些回来,洗干净了,和野菜一起煮,也是好的。”董承说,“《内经》上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把脾胃养好了,病才好得快。”
众人听得认真,有个年轻些的汉子忍不住问:“先生,您说……这日子,会好起来吗?”
董承看向他,这汉子脸上有一道疤,从眉骨延伸到下巴,大概是以前打仗留下的。他想起《金刚经》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却没直接说,只是道:“难的时候,就想想春天。再冷的冬天,也会有花开的时候。”
药煎好了,董承先给那个发热的小姑娘喂了药,又给其他人分了剩下的药渣——能多煮一遍是一遍。忙到后半夜,他才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刚走出窝棚,小石头忽然追了上来,把一个用布包着的东西塞进他手里。
“先生,这个给您。”说完,不等董承反应,就跑回了窝棚。
董承打开布包,里面是半块麦饼,硬邦邦的,上面还留着几个小小的牙印,大概是小石头没舍得吃完的。他捏着那半块麦饼,只觉得沉甸甸的。方才在窝棚里,他看见小石头啃着一块树皮,原来省下来的麦饼,是给他留的。
夜风更凉了,吹得他衣角翻飞。他抬头望了望长安城的方向,宫墙巍峨,灯火璀璨,那里住着锦衣玉食的权贵,也藏着数不清的“心病”。而这城墙之外,是挣扎求生的百姓,他们的病,在权贵眼里或许不值一提,却实实在在地痛在身上、刻在心上。
他把那半块麦饼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仿佛揣着一团火。《黄帝内经》教他如何疗愈身体的疾苦,《金刚经》教他如何安顿惶惑的心灵,而此刻,这半块麦饼让他明白,所谓“渡人”,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低下头,看见每一个生命的重量。
往太医院走的路上,他听见巷子里传来隐约的歌声,是那些流民在哼着不知名的调子,虽然沙哑,却带着一丝活气。董承嘴角轻轻扬了扬,脚步也轻快了些。
只是他没注意,巷口那棵老槐树下,有个黑影一闪而过,那双眼睛,正死死盯着他的背影,像极了夜间觅食的狼。
这深夜的药香,暖了流民的身,却不知会引来怎样的风波。双经渡的善举,又将把他推向何方?且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