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将刘协培养成刘彻那样的君主,最终只会与李牧为敌。
反之,若刘协能如刘禅般善用权术,局面将大不相同。
曹操才华横溢,军政谋略不逊于诸葛亮。
若刘禅与刘协处境相似,诸葛亮或许真会如刘备临终所托,全力辅佐幼主。
刘备去世后的蜀汉与如今的汉室处境相似,皆在危亡之际。
此时君主若无才能,便需如曹操、诸葛亮这般全才力挽狂澜。
《三国演义》前半段以曹操为主角,后半段则以诸葛亮为核心。
二人虽经历不同,却同样精通权谋、军政,一手撑起摇摇欲坠的王朝。
曹操令无人问津的汉室重现锋芒,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延续汉室数十年。
诸葛亮则在曹魏占优、东吴次之的局势下,硬生生开创三国鼎立之局。
虽有人言鲁肃更早提出三分天下,但其仅为构想,诸葛亮却将其变为现实。
即便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诸葛亮仍在蜀汉人才凋零之际力挽狂澜,临终前还为刘禅留下《出师表》与大将姜维,延续蜀汉国祚。
唯一遗憾是未能料到司马懿长寿,更未料到邓艾之才,否则蜀汉或有机会复兴。
在李牧的诸多计划中,将刘协培养成刘禅式君主,是目前最合适的方案。
此方案立足于曹操的立场——若曹操选择忠于汉室,李牧便为他铺就君臣互信之路,即便代价是铲除两百余位公卿。
此事若泄露,李牧的声名恐怕与贾诩不相上下。
曹操若代汉自立,李牧便会为曹操营造“君主昏庸, 忠良”的假象。即便曹操无意称帝,也不得不考虑为子孙谋划。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击溃袁术,留曹仁与刘晔驻守寿春,清剿袁术残部,自己则率军回师许都。
吕布专注于治理下邳,无暇他顾。孙策在江东势如破竹,肃清吴郡袁术势力。陈宫劝降会稽太守王朗归附孙策,但王朗选择投奔许都。至十二月,孙策已掌控庐江、丹阳、吴郡与会稽,又派虞翻劝降豫章太守华歆,分豫章设庐陵郡,任命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太史慈被委以建昌都尉,镇守海昏,抵御刘磐。孙策遣使赴许都,请封吴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备在青州战败后休养生息,派孙乾寻访郑玄,求取贤才。张绣返回宛城,依贾诩之计严防刘表。关中经毛玠治理渐复生机,夏侯渊震慑马腾、韩遂。张扬掌控河内与上党,但并州北部及弘农、河东等地仍由豪强割据。张燕屡次袭扰袁绍。朝廷任命张鲁为汉宁太守,令其牵制益州刘璋。刘表反诬张绣擅自出兵,派文聘驻守新野。公孙瓒在易京终日酗酒颓废。
邺城中,淳于琼久候郭嘉不至,胞弟淳于导亦无音讯。他曾在袁绍面前保证郭嘉必于年关前献上传国玉玺,如今期限将至却杳无音信,兖豫两地亦无玉玺踪迹。淳于琼愈发焦躁,疑心郭嘉或死于盗匪之手,致使玉玺失落。
淳于琼来回踱步,眉宇间尽是忧虑。
山贼的威胁令他懊悔不已。
以郭嘉的才智,通过关卡自然不成问题,可这乱世之中,山匪流寇横行,哪管什么士人身份?见了钱财便抢,毫无规矩可言!
“可恨!早知曹操的追兵追不上我,就不该让奉孝带走传国玉玺!”
“莫非郭奉孝另寻他路?可若真如此,玉玺早该送到主公手中了。”
淳于琼始终未曾怀疑,郭嘉早已投靠曹操。
更未察觉,为何李典、乐进的追兵始终追赶不上!
“将军,大将军召见!”
正焦虑间,袁绍派人来请淳于琼议事。
淳于琼心头一紧——此时召见,必是为了玉玺之事。
“吩咐下去,若有人寻我,务必礼待,问明来意。”他生怕郭嘉到来时,因门人无礼而被拒之门外。
不多时,淳于琼踏入衙署大厅。
厅内气氛凝重。
沮授、田丰、许攸、逢纪、郭图、审配、荀谌、辛评、辛毗。
颜良、文丑、张合、高览、鞠义、韩猛、蒋义渠、牵招。
袁绍麾下文武齐聚,而袁绍本人面色阴沉,默然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