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若旁人如此问,他必生疑心。但李牧直言,他唯有无奈:“显谋,我明白你的意思。可不用宗族亲信,我如何安心?我不似袁绍,我输不起!”

袁绍敢于任用外姓将领统率兵马,凭借的是袁氏四世三公的显赫声望。即便有将领叛离,也难以动摇袁氏的根基。

投奔袁绍的将领远比叛离的要多得多。

然而曹操的处境截然不同,一旦将领带兵出走,那就是真正的损失。

正如兖州之乱时,吕布策反张邈的陈留兵马,直接导致张邈与陈宫溃败。

而主动率部归附曹操的将领,实在是凤毛麟角。

曹操突然醒悟,语气中透出欣喜:显谋,莫非这与你说的军师学院有关?

李牧答道:军师学院旨在培养军师掾属下的参谋人才,除了教授兵法,最关键的是这些人都将成为明公的门生。

曹操猛然站起身来。

听到这里,曹操已然明白其中深意。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皆因众多士人要么出自袁氏门下,要么由袁氏举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正是袁氏威望的根本所在。

而曹操身为阉宦之后,既无门生也无故吏,只能倚重夏侯氏与曹氏宗亲。

所幸夏侯氏与曹氏人才济济,否则曹操想在群雄中立足几乎不可能。

李牧继续道:此外,明公的子嗣、宗族子弟,以及亲近外姓文武的后代,凡有志于军师之职者,皆可入军师学院受教。

曹操心中更加振奋。

让外姓文武子弟与宗亲子弟同窗求学,虽然可能因政见分歧而各奔前程,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同窗之谊将使他们利益相连。

一旦有人背叛,必将遭到其他人的唾弃。

若能再辅以忠义礼智信的教化,军师学院培养出的学生,将来就会像袁氏门生那样,成为曹操的嫡系力量。

但曹操随即想到一个问题:显谋,军师学院虽好,可我们缺乏良师,培养出的学生未必能胜任军师之职。

李牧正色道:眼下条件有限,军师学院只进行基础兵法训练。

其中天赋出众者,通过考核后可直接由军师掾属的谋士,如我、戏志才、郭奉孝和荀公达亲自教导。

其余学生则在考核合格后,隐姓埋名进入军中历练。

大浪淘沙,天赋不足者将在战火中磨砺,幸存者才有资格参加军师掾属考核,优异者方可深造。

曹操震惊道:如此必会造成大量伤亡,恐怕宗族和外姓都不会答应。

李牧目光锐利:明公只需提供这个机会,无须征得他们同意。

用兵乃国家要务,关乎生死存亡,岂能不慎重?贪生怕死之辈,怎配为军师?

主将无能,三军遭殃;军师失策,同样害死三军!

运筹帷幄岂是读几本兵书就能做到的?

即便是明公之子,入军营也须隐姓埋名。

军师掾这些散官将来要辅佐大将镇守一方,必须经受最严苛的磨炼。

组建军师学院之事,李牧筹谋已久。

先前曹操帐下仅有戏志才与李牧两位谋士,若办学院,李牧需耗费大量精力。

如今郭嘉已至,荀攸也将到来,建立军师学院的时机成熟了。

这也是李牧稍显主动的举措。

曹操并未立即应允。

军师学院干系重大,他需要深思熟虑,不能草率决定。

其中最关键的是子嗣隐姓埋名这条规定。

曹操担忧此法能否真正落实——谁愿见自家子侄从军历练却莫名丧命?

李牧并不催促。

这条规定实为限制权贵而设。

若不禁用真名,权贵子弟在军中必受优待,战功加身,历练变成镀金,如何培养出真才实学的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