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老宅历时数月修建,如今门脸房已然落成,这也成为整个工程中耗资最巨的部分。
当时的商业铺面讲究开间宽敞、门头气派,尤其重视门面的装饰,往往以繁复的雕梁画栋显其身份,所费不赀。
然而宋少轩主张风格简洁大气,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只将原有大门拆除,改为两开间的门面布局。
外檐部分向前延伸,由两根粗实的檀木柱支撑,顶部饰以流畅的卷棚脊,造型舒展、轮廓清晰。从远处望去,俨然是一间敞开迎客的铺面,整体显得利落而明朗。
迈进大门,内部则是一间宽敞的大开间平房,整齐地摆放着十余张桌椅,中央留出一块凸起的平台,预备日后用作戏曲表演之地。
基本建设已大致完成,仅余桌椅、茶具等物需逐步添置。眼下最缺的,莫过于门檐下的幌子和招牌。
自行订制固然无妨,但若得名家题字,无疑更为理想。那不仅是一块招牌,更是一块“活招牌”,能为这新开的铺面添几分文气与声名。
宋少轩相识的名人之中,若论声名之盛,当推林公子;若论地位之尊,则莫过于范五爷。
照那时的风气,这两人请谁题字都未尝不可。可他一想到范五爷日后那“卤虾油”的事……终究觉得还是求林公子落笔更为稳妥。
于是,他特备了几样伴手礼,亲自往大学堂去寻林公子。不料这一去,竟就后悔了。
学堂是何等地方?那是文人荟萃、思潮交锋最激烈的所在。当时那里边十个人中,倒有八个是满腔激愤的青年,终日里最常做的,便是议论时政、抨击风气。
好家伙,漫步其中听得宋少轩心惊肉跳。也就是城防营不敢来这儿拿人,若真来了,只怕一逮一个准。
吓人倒也罢了,偏还叫他撞见一桩不该看的场面:方家良与林公子正聚了一群学生,高举横幅,呼喊民主自由、鼓吹立宪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