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晌,他仿佛下定了决心,大喝一声:“拿纸笔来!”
很快,有亲兵颤抖着递上笔墨。
冯洋就着墙垛,铺开纸张,笔走龙蛇,写下降书。写完后,他看了一遍,重重叹了口气,将降书放入一个竹篮,用绳子缓缓坠下城楼。
蒙乾示意一名小兵上前取过降书,快速浏览一遍,确认无误。
他随即拿出随身携带的鹰扬军行人司专用印章和笔墨,在降书末尾空白处,工工整整地写下了承诺的前两项,以及关于整编和不主动用于对东牟作战的补充说明,最后,郑重地盖上了自己的官印。
这份承载着两万人生死的文书,再次被放入竹篮,提上城头。
冯洋看着那鲜红的印章和清晰的条款,心中最后一块大石仿佛落了地,又像是某种东西彻底碎裂了。
他疲惫地挥了挥手,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打开城门……投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沉重的青石堡大门,在吱呀作响声中,被缓缓推开。
露出了堡内面黄肌瘦、衣甲破旧却列队还算整齐的东牟守军。
他们眼神复杂地看着城外盔明甲亮、杀气腾腾的鹰扬军,没有愤怒,没有仇恨,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茫然和解脱。
赵兴看着从城门洞里走出来的同胞,心中百感交集。
这些曾经也算精锐的东牟边军,如今一个个眼窝深陷,步履虚浮,手里的兵器都似乎拿不稳了。
哪里还有半分战力,能活下来,已经是奇迹。
他心中清楚,若非大帅严星楚这三年来的“围而不死”的策略,暗中默许一些粮食流入,这两万人早就变成皑皑白骨了。
也正因如此,当冯洋最终下令投降时,堡内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所有人都尽力了,也所有人都到了极限。
最终清点,两万守军,经历三年围困,非战斗减员不少,实际存活约一万八千人。
其中,约一万人选择领取路费,跟随冯洋前往东海关,返回东牟。另外八千人,则选择留下,加入鹰扬军。
赵兴和冯洋的副将王适(此人是赵兴在东牟时的旧识,能力不错,被赵兴一番劝说后同意留下)都曾极力劝说冯洋。
“冯兄,何必再回去?”赵兴拉着冯洋的手,低声道,“东牟国内如今是什么光景,你比我清楚。陈凉父子都猜忌心重,你带着这一万残兵回去,无功反而失地,他们会如何想你?说不定就有杀身之祸!不如留下,大帅求才若渴,以冯兄之才,必受重用!”
王适也在一旁帮腔:“是啊,冯将军,赵将军说得对。回去凶多吉少,何不留下来,带着愿意跟你的兄弟们,在鹰扬军挣个前程?”
冯洋却只是缓缓摇头,脸上露出一丝苦涩而决绝的笑容:“赵兄,王适,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冯洋,无论如何,我都得回去给皇上,给朝廷一个交代。是生是死,我都认了。这些兄弟们……”
他回头看了看那些选择跟他回去的士兵,“他们既然想家,那我……我就带他们一起回去。”
蒙乾在一旁看着,想起临行前严星楚确实有过暗示,希望能留下冯洋这等善于守城的将领。
但此刻看到冯洋眼中那份不容动摇的坚持,他知道再劝也是无用,反而显得鹰扬军小家子气,于是暗暗叹了口气,放弃了挽留的打算。
“既如此,冯将军保重。路费干粮均已备齐,我会派一队骑兵护送你们至东海关附近,确保路途安全。”蒙乾拱手道。
冯洋深深看了蒙乾、赵兴等人一眼,抱拳回礼:“多谢!就此别过!”
说完,他毅然转身,走向那支等待他带领回家的队伍。
一天后,东牟国内就收到了青石堡陷落的消息,但是反应出奇的平静。
几乎没有官员跳出来指责冯洋无能或者不忠。
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青石堡能撑三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或者说,是严星楚不想付出强攻代价的结果。
这几年,东牟不是没想过办法,外交途径、暗中联络,各种手段都用尽了,但严星楚咬死一点:想让堡内的人活,就让他们投降。而陈彦始终没有松口下达那个投降的命令。某种程度上,是陈彦和东牟朝廷,率先放弃了两万守军。
因此,当这一万形容枯槁的士兵真的回到东牟时,迎接他们的,更多是同情和沉默。
冯洋被象征性地解职审查,但并未受到严厉惩处,毕竟,民心舆论也不允许。
因青石堡归入鹰扬军,正在回鹰扬军领地的盛勇、曹大勇等一行人接到了最新的军令,直接到青石堡。
一行人在傍晚悄然进入青石堡时,李青源还见到了一个熟人,严星楚的亲卫史平。
史平和盛勇、吴婴见面完后,然后单独请李青源一见,亲自交给他两份密令。
而这两份密令,让李青源久久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