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的天烬台已被封禁,无人可近。
但山脚下,百姓自发筑起香台,每日晨暮焚香。
他们不再祈战、不再祈功,只祈“心不乱,家无忧”。
宁昭下辇行礼,面向天烬,低声道:“朕承父志,不令火再燃为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风过山间,火星微亮。
——
承心元年夏,朝廷设“火德馆”,专研农事与地理之术。
李子清奉召为馆长。
他携《永续录》上殿,言:“若国欲万世,则当顺生养之理,禁暴夺之功。”
宁昭大悦,立刻下诏:
“格物、经世、修身,三者并行。”
自此,理学与格物两派并立,互补互生。
——
秋时,海疆传捷报。
新海军剿灭残月余孽,全军凯旋。
百姓聚于港口迎之,鼓声如雷。
那一夜,满城挂灯,灯光映海,似千万火种。
宁昭立于高台,看着那一片光海,心中轻叹:
“父皇……火在。”
——
冬至将至。
宫内雪色如练,宁寿宫方向传来消息——太上皇安然。
每日仍耕种小园,饮茶看史。
宁昭命人送去新制的“玄心灯”,曰:“此灯无火而明。”
那是一盏以玄晶供能的新灯,象征文明火的延续。
——
入夜,宁凡独坐于宁寿宫书阁。
他看着那盏灯,光如月白。
他笑着摇头:“这孩子,比我更懂火。”
风吹过,书页翻动,烛影摇曳。
宁凡抬眸望窗外,雪声无尽。
“火若不灭于器,而存于人,则国可久。”
他低声道。
——
次日,太史官入奏。
“请立新纪史名。”
宁昭沉吟片刻,答:“称《承心志》。”
“记国之德,不记帝之功。”
太史官跪拜而去。
——
至此,火德封心之后的第一个春秋圆满。
玄朝新纪稳如山岳,文武交融,百业并兴。
而宁凡,彻底隐退。
他不再以君,不再以师,只是一位种菜、读书、静观人世的老人。
他的火,早已不在掌中,而在千万人心里燃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