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不是长舌头的都会说人话

“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 。”海涅的这句名言深刻地道出了言语的巨大影响力。

然而,总有一些人,凭借着一条“长舌头”兴风作浪,他们吐出的并非良言善语,而是虚假与丑恶。这些人表面道貌岸然,实则内里腐朽,以吹嘘、造谣、显摆为能事,严重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其危害,进而寻求有效的应对之策。

在公司的项目庆功会上,灯光闪烁,音乐激昂。小赵昂首阔步走上台,接过麦克风,自信满满地开始演讲:“这次项目能取得圆满成功,全靠我前期精准的市场洞察,从策划构思开始,我就预见了它的巨大潜力,主导制定了全面的策略。执行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我不眠不休,牵头组织各路专家研讨,才找到了突破点。和客户对接时,更是凭借我多年积累的沟通技巧,成功拿下后续长期合作意向。”

台下的同事们,有的面露不屑,有的摇头叹息。负责核心技术攻坚的老陈眉头紧皱,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身旁的小林,低声说道:“这小赵,真是信口开河,他做的那些零碎事儿,跟项目核心根本不搭边,现在倒好,全成他的功劳了。”

小林无奈地叹了口气,苦笑着回应:“是啊,他就爱出风头,咱们这些真正干活的人,都被他踩在脚下了。”

小赵这类人的行径,深刻反映出职场晋升机制可能存在的漏洞。当下,很多企业在评估员工贡献时,过度依赖个人汇报展示 ,缺乏对实际工作过程中各环节的精细化考核。这就为小赵之流创造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言语技巧进行自我美化,窃取他人成果。

正如林肯所言:“你可以在某些时刻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刻欺骗某些人,但你不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所有人 。”小赵编造子虚乌有的案例来凸显自己“能力”,根源是内心的不自信与急功近利。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他自知无法通过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辛勤付出赢得认可,便企图走捷径,用谎言快速获取名利。为了让自己的谎言更加逼真,他甚至还伪造了一些与所谓“专家”的聊天记录,以及一些看似专业的分析报告,在领导面前故作高深地讲解,骗取信任。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职场生态,还严重打击了像老陈、小林等踏实工作同事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度大打折扣。

老陈原本对技术创新充满热情,可经历此事后,工作时常常唉声叹气,对新项目也提不起精神;小林则开始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值得,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可是没过多久,小林凭借创新方案获得领导赏识,小赵的嫉妒之火瞬间被点燃。一天,在茶水间,小赵见四下无人,神秘兮兮地把几个同事拉到角落,压低声音说:“你们知道吗?小林那个方案,看着挺炫,其实数据都是美化过的,根本没法落地。而且为了让方案通过,他给其他部门施加了不少压力,仗着领导宠他,简直肆无忌惮。”

同事小李满脸惊讶,脱口而出:“不会错吧,小林平时看着挺靠谱的呀。”

小赵不屑地哼了一声:“哼,人不可貌相,我也是从内部渠道听说的,消息绝对可靠。”

为了增加可信度,他还添油加醋地说:“我听说啊,小林为了让数据好看,还偷偷改了实验样本,这种行为太不道德了。”

这番诋毁很快传到小林耳朵里,他又气又恼,径直找到小赵,质问道:“小赵,你为什么要在背后造谣污蔑我?方案里的数据,每一个都有详细测算和依据,我随时可以拿出来给大家看。你这么做,居心何在?”

小赵却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嬉皮笑脸地说:“哎呀,别这么大火气嘛。我也是听别人说的,想着提醒你一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说不定是误会呢,你别往心里去。”

小林不依不饶,要求小赵和自己一起去跟领导说清楚,小赵却找各种借口推脱,一会儿说自己还有工作要忙,一会儿又说这种小事没必要惊动领导。

社交平台上,自媒体博主“都市探秘者”为了迅速涨粉,绞尽脑汁炮制了一则劲爆消息:“惊爆!市中心那家超火的大型商场,背后老板涉黑,商场里好多店铺都在偷税漏税,可相关部门一直不管不问!”消息一经发布,如同一颗炸弹投入舆论海洋,瞬间引发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