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制定规则的人,往往不懂规则

在社会的宏大架构中,规则宛如一条条无形的经纬线,编织起秩序的网络。然而,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悄然浮现:制定规则的人,常常身处规则的迷雾之中,对其本质与影响缺乏真切认知。

教育领域里,各类升学规则的制定初衷无疑是为了选拔人才、保障教育公平。可制定者大多身处教育管理的高层体系,远离教学一线与学生的真实生活。

就拿奥数竞赛曾被纳入升学加分项来说,制定者期望借由奥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选拔出学科特长突出的苗子。

但他们没料到,这一规则在执行中迅速变味。家长们疯狂地将孩子送进奥数培训班,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天赋。

孩子们在高压下苦学,只为了那能助力升学的几分。本该充满趣味与挑战的数学探索,沦为机械的解题训练。制定者未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教育的多元性,忽略了规则在基层实施时可能引发的盲目跟风与应试化倾向。

再看职场的绩效考核规则。公司高层为提升工作效率、明确员工职责,制定出一套复杂的考核指标。但这些制定者往往脱离日常业务操作,不了解一线员工的实际工作场景。

例如,某销售部门的考核规则着重于销售额与客户拜访量。可在实际工作中,市场风云变幻,一些地区经济形势不佳,销售难度极大。尽管员工们付出了大量努力拓展客户、维护关系,却因客观环境限制,难以达成高额销售额。

而制定者未考虑到这些市场波动与区域差异,使得考核规则成了高悬在员工头顶的“紧箍咒”,非但没激励员工,反而引发不满与挫败,降低工作积极性。

交通规则的制定旨在保障道路安全与顺畅。可部分规则制定者,坐在办公室里依据理论模型与过往经验设定规则,却不常亲身体验交通出行的实际状况。

以某城市的限行政策为例,制定者为缓解交通拥堵,实行尾号限行。但他们忽略了城市产业布局不均衡,导致大量上班族集中在特定区域工作。

限行后,公共交通不堪重负,许多人通勤时间翻倍,不仅没达到缓解拥堵的预期,还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这正是因为制定者缺乏对城市交通流量动态变化、居民出行需求多样性的深入了解。

在商业职场的舞台上,一位年轻气盛的富二代,便是一个典型的规则制定者“不懂规则”的案例。

富二代家族企业在业内颇具规模,涉足多个领域,家底雄厚。当他接手家族企业的部分业务,负责新部门组建时,便迫不及待地制定了一套严苛的招聘规则。

他坐在宽敞明亮、装修豪华的办公室里,对着人力资源经理下达指令:“这次招聘,年龄必须在30岁以内,形象气质差一点都不行,学历至少是985高校毕业。这可是我们公司的核心部门,员工素质必须得高端。”

人力资源经理面露难色,小心翼翼地提醒道:“招聘条件这么严苛,符合条件的人并不多,而且这个年龄段有丰富经验的更是稀缺,要不要适当放宽点条件?咱们公司业务有其特殊性,有时候经验丰富的普通院校毕业生反而更能上手。去年从普通院校招来的小张,上手快、业务能力强,为公司创造不少效益。他入职不久就接手了一个重要客户项目,通过精准把握客户需求,对产品进行针对性调整,成功与客户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为公司带来每年超百万的稳定收益 。”

富二代却不屑一顾地摆摆手,说道:“这是我的要求,必须严格执行。我们公司不缺资金,就要最好的人才。形象气质佳是对客户的尊重,高学历意味着学习能力强,这样才能快速为公司创造价值。普通院校的学生,基础差、潜力有限,不值得培养。就算有个别表现好的,那也是运气,难以形成普遍优势。”

在招聘现场,一位求职者满怀期待地递上简历。他毕业于一所普通高校,有5年相关工作经验,在之前的公司做出过不少业绩。

富二代随意翻了翻简历,看到毕业院校那一栏,便皱起眉头,直接把简历扔回给求职者,冷冷地说:“学历不符合要求,下一个。”

求职者满脸失望,还想解释几句:“我虽然不是985高校毕业,但我在之前的工作中积累了很多实用技能,而且对咱们这个行业有深入了解,一定能为公司带来价值。我主导过一个项目,通过优化流程,让项目周期缩短了20%,成本降低了15%。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面对技术难题,我组织团队成员查阅大量资料、请教行业专家,最终找到解决方案,确保项目顺利交付。后续还通过持续优化,使项目收益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30%。 ”

富二代不耐烦地打断:“没什么好说的,我们的规则很明确。你说的这些,那些名校毕业生能做得更好。他们学习能力强,能给公司带来更多创新思路。他们接触的学术资源和前沿理念更多,能迅速将新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为公司带来跨越式发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