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从渔阳到云中

第309章 从渔阳到云中

当皇帝和太上皇坐着马车从洛阳赶回京城,欲调动人力物力为大顺朝补实边防的时候,恭亲王肖劲也在策马狂奔,他的目的地不是洛阳,而是云中(今太原市)。

杨喜被下放并州已经四年多了,虽然还是领着使相衔,并州也是边防重地,选杨喜当并州的军政长官,肖统也是打着加强军事防御名号,加封使相衔,体体面面的把他踢出京城的。

可杨喜就是杨喜,是那个从小就跟着娘亲寄人篱下的杨喜,他有的是心机和手段,虽然经受了雷霆,可依然坚挺着。

肖劲就是来找岳父,商量着如何能够稳定范阳的局势的,要知道雄霸东亚的大唐盛世,就是在范阳、河东、平卢三镇造反,硬生生的演化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本朝吸取前朝的教训,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灾年招募流民和当兵,成了国策。太祖认为,适逢灾年健壮者招募当兵后,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了。

这项国策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大量的冗兵、冗费,肖统登基后的重要措施就是改革了灾年招募流民饥民当兵的制度,而是国家出钱调动他们去挖去修路挣口粮,确确实实解决冗兵的问题。

可是谁曾想最近二十年天公作美,一年年的五谷丰登,百姓们口中称赞着这是多少辈子没有经历过的太平盛世呀!

这不就造成了边境兵源短缺武器落后了呀,如果不是出来代天子巡视这一年多,肖劲无论如何也想想不到,我大顺朝的龙虎之师竟然成了现在怎么个模样呀!

其实肖劲也懂得,造成现在这种局势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边关士兵的选拔和更替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本朝与各国的关系、皇帝和宰执人员对此事的重视、百姓中愿意当兵的人数,以及各级军士的待遇等等。

如果肖劲是皇帝,既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肯定要积极行动了,他也想过可以采取招募壮丁、提高军饷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军。同时,加强边防管理,确保士兵能够得到适当的休息和轮换,也是缓解兵力不足的有效手段。

边关兵力不足有很大原因是各个都护府多存在虚报士兵人数,冒领军饷的行为。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度支司、左藏库、内藏库拨出的军饷,真正用到军队身上的又能有几成呀!

如果肖劲是皇帝话,既然知道了吃空饷问题是普遍问题,肯定要下大力气整顿了。

一定要采取严格的户籍管理和军籍管理制度,确保士兵的真实身份和数量。同时,加强审计和监督,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也是遏制吃空饷的重要手段。

肖劲在幽州折腾了两个月,奏章上了好几封,可都如同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呀!

上边指不上了,只能收拢幽州的资源旧地筹集军粮,可肖劲别看官名很威风,什么天下督招讨兵马大元帅,可圣旨上写的明白,他就是巡视员,不是军政长官,

只有定期向朝廷上奏边关的情况和自己的整顿进展。请求朝廷给予支持和帮助,增派援兵、拨付军饷和提供武器装备的权利,根本就没有挪用和调动军用物资的权利!

肖劲用尽一切手段了解边关问题的根源。他不辞辛苦的与地方官员、边关将领以及士兵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到了第一手的信息和反馈。造成现在这种乱象原因几个字就能够概括无人重视罢了!

肖劲为了他们老肖家的天下,也是肯折节就下的,带领手下人登门拜访了幽冀一带的大商人,软硬兼施的打通了运输渠道,紧急筹集军粮以解边关之困。同时鼓励众将士就近开垦荒地,种粮种菜以求自给。

当肖劲抡起锄头,扶着犁耙的时候,那些官兵们也不好意思再好吃懒做了。

就是如此努力,也是杯水车薪,肖劲是亲王,皇帝不下圣旨他是没有权利从幽冀处招募兵员,这种有心无力的,挫败感在这一年多巡视过程中,一次次的冲击着他的灵魂!

巡视范阳平卢两道时间已经够久了,久到同行的人都催促王爷赶紧换地方吧,毕竟河东、朔方、河西、拢右、安西这五地他们还没有去呢!

好在下一站是河东节度使,此节度使驻太原,名义上可是拥兵五万余呀!

肖劲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决定先去找岳父,并州知州杨喜,毕竟岳父已经在并州经营了四年了,这上上下下的关系和人脉也门清的呀!

女婿拜见岳父这也是人之常情呀,更何况自从杨喜离开了参知政事得位置,肖劲还没有见过这位岳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