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万族之劫,迁永陵令!

元朔二年,汉武帝颁布《迁茂陵令》。

凡是财富在三百万钱以上的巨富豪门,一律迁徙到京城附近的茂陵。

汉代财富形式大多是土地、房宅,奉旨迁徙的大族、豪强只得贱卖土地房宅之产。

但是,全国所有富户都要迁徙,谁来买田呢?

于是,大汉朝廷就出面将千万亩良田低价收购,而后分给流离失所的无地农民,朝廷只收取十分之一的税收。

汉武帝还曾尝试低息贷款的农业“反哺”模式:由朝廷向农户提供借贷,三年后折成实银,只加一成利钱归还朝廷。

这样,赤贫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王朝政府粮食税收激增,而豪门利益集团的巨额财产,则在迁徙茂陵的过程中被强行“均富”了。

现如今,土地,在“清丈田亩、均地于民”国策下已经进行了,所差的,就是房宅了。

朱厚熜眼中闪烁出精光,门户豪强的广厦,是时候,让万民尽开颜了。

最值得称道的是,迁茂陵令对门户豪强的财产剥夺并非流血屠杀,而是极具魅力的软性迁徙政策。

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很聪明,对迁徙茂陵的豪门巨富颇有奖励,即朝廷支付给每户迁徙者二十万钱的高额“拆迁补偿款”。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人、地,都是王的,没有强抢,还给钱,要是再不听命,就属于给脸不要脸了。

汉武帝的剑锋利,我嘉靖的剑也未尝不利!

“着旨。”

朱厚熜的声音从精舍传出,回荡在大殿中,黄锦闻声而跪。

“自今日始,凡国朝家中,有三万两纹银及以上巨富豪门,一律迁徙到永陵,朝补纹银两千两,若有隐匿之家,万民皆可检举,查证无误,抄没之财,均半于举者。”

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寝所在。

永陵,是朱厚熜登基后就开始修建的万年吉壤。

都在京城附近,方便朝廷、锦衣卫监视控制,关键的是,脱离了其固有的宗族家乡,故而再也不能在地方发展壮大它的势力。

和汉武帝一样,这项国策,是长期执行的,只要地方有新的地方豪强、特殊利益集团出现,就再迁移到新的天子陵墓居住,脱离可以它发展壮大的故乡土壤。

如此一来,上至王公大族,下至奸商地主,统统不能再继续发展壮大,重新地位下降。

而汉朝没有将这项国策贯彻始终的原因,就是在汉宣帝、汉元帝时期,汉廷已再无力牢牢束缚地方豪强的兼并土地、势力扩张。

即便汉元帝一度想恢复汉武帝时的“迁徙豪强至陵寝”的制度,却执行五年毫无成效,遭到抵制。

最终在汉元帝永光四年十月,在士大夫的强烈抵制下,诏令从此不再迁徙豪强。

说到底,是汉武帝死了。

但今朝不同汉朝,朱厚熜有信心让天下豪强永生永世翻不过身。

皇族之下,当世第一的家族是南充陈家,以陈家的表现不像是糊涂之家,“徙陵”后,陈家就在门户豪强头上镇着。

而锦衣卫,就渗透在永陵的方方面面,确保不会有乱子产生。

“奴婢遵旨!”

黄锦领旨,从地上爬起,在御案请过朱笔、宣纸,依万岁爷口谕分毫不差书写,在写下“钦此”二字后,便放下朱笔,吹了吹纸上的墨,肃穆请过传国玉玺,加盖在旨上。

迁永陵令旨,成。

不经内阁商议,此为中旨,内阁、六科有驳旨之权,但这天下,已有很多年没有内阁、六科敢驳圣旨了。

兹事体大,黄锦亲去内阁传旨,临行前,通知了锦衣卫,将大殿里的檀木箱都搬回北镇抚司,小心放好,接下来这些图册记录的家族,一个都不能少,都要迁徙到永陵,显然,这全是锦衣卫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