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吴先生想了解夏朝的事?”

“李教授太客气了,您可以叫我小吴。”吴邪示意皮包上茶。这位李先生是吴家长沙盘口下一名掌柜认识的人,可能是来之前就特地嘱咐了,他显得有些拘谨。

“正是,您也知道,夏朝是否真正存在于中国的历史当中,至今尚是个谜团,毕竟至今都没有出土的文物。我倒是对此很感兴趣,最近手上也得到了一些关于夏朝时期的消息,想问问看您,您对夏朝了解多少?”

“关于夏朝,你想了解什么?”

说到夏朝,虽然是一个不知道究竟有没有真正存在过的国家,但在中国人眼中,它所代表,是一个绝对绝对无法令人遗忘和忽略的时代。

要说起夏朝的历史,不由地要提及那个人神共生的年代。

三皇五帝,盘古、伏羲、女娲、皇帝、炎帝…任何一个名字说出来,都能够带出一连串令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黄土造人、神农尝百草,黄帝轩辕大败蚩尤。

而所谓的夏朝,根据文献推测,应当是黄帝之孙颛顼所带领的部落中的一支后裔。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夏氏成员是鲧。《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故称“崇伯鲧”。

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鲧是雄踞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张开了激烈的争斗,但都失败了。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四岳推选为领导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此后禹作为鲧的儿子,又受命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此后便留下了“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

由于禹的治水成功,使得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夏部族的势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

此后禹又被舜派去讨伐三苗。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汗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子·非攻》中说到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审理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的首领。

舜年老后,将帝位禅让给了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传》记载,

“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又一次在会稽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处死。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

禹死后,他所认定的继承者益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但三年的丧礼完毕后,益却没有得到权位,而是禹的儿子启在民众的拥护下,得到了权位。而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说法却不一:古本《竹书纪年》中记载“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即位后,有些部落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落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多的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正式成立。

夏朝是部落城邦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启)中央王室在血脉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活动,沿汾水、河水向东南方向迁移,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

所以在这长达五个世纪的统治时间里,一般世传的夏朝行政区为“九州”。

所谓九州,有两种说法,一种代表了中国整片土地,还有一种,便是出自于《尚书·禹贡》之中,“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这九州便包括了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也就是世传古时夏朝的行政区。

第二种解释里的九州,覆盖了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中的华中和华北两区。

摸了摸下巴,吴邪的脑子飞快地转动起来。

他此前曾经阅读过一些有关于夏朝的资料。除了李教授所说的这些之外,他记得《国语·周语上》曾说:“昔伊洛竭而夏亡。”足见伊洛河水对夏朝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