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第122章

原来东施是娇娘 姶好 2755 字 2024-01-03

鲁王起兵没多久,就和朝廷派来的军队在丰州和鄞州一带交上了手,数十场激斗,最初是鲁王占上风,但随着他身边亲信的倒戈一击,朝廷又搬回了一城。

就在这个时候,也就是景初十七年的孟春,老皇上突然驾鹤西归了。

傻太子登基后,未满一年即改年号永熙,军政要务全交给老丈人汤国彪处理。

这汤国彪呢,最初确有击退鲁王之心,毕竟女婿的江山未来也有他汤家的一半,自家碗里的肉岂容他人来抢?

当其时,朝廷也颇有些能用之将,虽说多遭了贬黜,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现在君不要你死了,还临危起复,你敢不尽心护君?家人都给你圈起来,你自己看着办。

这招一出,人人拼命,鲁王那边着实吃了些苦头。本来大好的形势就这样僵持了下来,拉锯似的打了好几年,一直是进进退退、互有输赢。直到鲁王的人马被辅国将军阻在漯河以北,不得寸进。

得了喘息之机的朝臣犹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大敌当前,不以军情为重,反而为给太后筹建奉仙殿的事争论个不休。

汤国彪呢,在朝中作威作福惯了,如今更是只手遮天横行无忌,重要岗位全换上了自己人。加之放松了警惕,觉得鲁王不过如此,打赢是迟早的事,便开始在军中进行大规模调防,还想着代帝亲征。

这一调就出事了。等满朝君臣意识过来,永熙七年三月,鲁王的军队已经越过朝廷最重要的防守线。

漯河之败,官军损失惨重,八百里加急的军情急报一封接着一封飞往皇帝御案。鲁王却是一路势如破竹,在接连攻克了宜都和涪陵两大重镇后,旌旄南指,直逼京城。

战云笼罩之下,昔日金碧辉煌的皇城终于黯然失色。

无论是前线士卒,还是朝中百官,叛变投诚者越来越多,鲁王彻底掌控了主动。

永熙七年九月,鲁王兵临京城,驻扎于京郊。

朝廷派出数路赴各地催兵的死士先后被擒,无奈,只能派使臣讲和,以图拖延时机。

汤国彪以傻皇帝的名义急诏诸王和诸边将入京勤王,却无一人响应,至此大局已定。

永熙七年十月下旬,鲁王的军队兵临景耀门下,早有里应外合的皇室宗亲开城门相迎。

而皇宫禁内,几名平日里备受皇恩的奸宦见大势已去,竟然合伙将傻皇帝勒死,而后将其头颅割下,捧到鲁王跟前,意图邀功买好。

熟料鲁王大怒,将这几人当场斩于马下,他本人也从马上跌落下来,捧着傻皇帝的头颅痛哭失声,直言自己本为铲除奸佞而来,孰料还是晚了一步,让侄儿为奸佞所害。

汤国彪潜逃未遂,满门被灭,也包括其女汤皇后。其他被牵连其中者更是不知凡几,刀兵声、厮杀声、哀嚎声,响彻京城夜空。皇权更替从来都是踏着鲜血而行,历来如此,概莫如是。

血腥的一夜过去,旭日冬升,一切又恢复了原样,就连被血水浸泡的地砖缝都被宫人们擦洗得干干净净,静候着新主人的到来。

永熙七年十一月初,老鲁王拜谒了皇陵之后,在百官的再三恳请之下,即皇帝位,定次年为隆平元年。

“最难的就是漯河之战,若渡不了河,一切都是枉然,鲁王那边拖也能被拖垮……”

“谁说不是呢!这还要多亏了一位姓姜的前锋献计……”

“吹牛了吧老桓,你又知道了?”

“嗐!我外甥跟着鲁王大军一路打到京城,虽未立大功,小功却是有的,如今是振威副尉,有啥是我不知道的!”

“呦呵,光宗耀祖呀!那那个前锋立的算是大功吧,封了啥子官?”

“好像被封了云麾将军,三品呢!不过他立的功也不止这一桩,听我外甥说,就是他带人潜入京城救出辅国大将军的家眷,辅国大将军才不再与鲁王死战……”

“可惜了的,早知让我家老三也跟着去了。当时鲁王征兵,只说听凭大家意愿,我琢磨着不一定能赢,就……”

有人咳了一声,“慎言!”

惠州离胶东甚近,昔日也算是鲁王治下。鲁王待治下之民极为宽仁,百姓提起他心里就觉亲切,言谈间难免少了些顾忌。

可鲁王已不再是鲁王,他如今是天下之主,该忌讳还是得忌讳。何况这里还是耳目众多的官驿,你说前朝不好可以,你说鲁王不能赢,那不是嫌命长嘛!

经他这一提醒,喧嚣的气氛霎时静了下来,再不敢高声阔论,都改为了窃窃私语。

“东家。”阿兰扯了扯冬小施的衣袖,“咱们上楼吗?”

冬小施点了点头,反正也没什么可听的了,“走吧。”

转身之际,不小心瞥到东墙角位置,那里坐着个一身黑衣头带斗笠的男人。周身冷肃之气,桌子上还搁了把带鞘长剑,这副生人勿进的架势,也难怪他周遭的桌子都是空的。

阿兰也看到了,吐了吐舌头:“真是怪人,吃饭都遮着脸。”

“阿兰。”冬小施收回视线,少见的呵斥了她。

阿兰赶忙捂嘴,唔唔哝哝的声音从指缝传出,“出门在外,闲人勿视,闲事勿理……我错了东家。”

冬小施摇了摇头,径直上了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