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
“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得了《孙子兵法》的申长更如获至宝,午饭都没吃就捧着苦读起来。
如今的他,基本的阅读是没有问题的,但识字量毕竟有限,并未能全面覆盖,有些字还是得靠冬小施从旁指导。
就这样,两人一块读,一块解。
这些字句,单从字面看还挺浅显易懂的,但涉及到专业些的知识,譬如“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冬小施大致理解,却很难表述清楚。
好在没能难住申长更。常年穿梭山林的他,有关地形地貌,只需一点提示,就能在脑中对上号。
不止如此。他还将兵法内容与打猎经验结合起来,这样一来,无论什么都能极快理解。谋攻篇、作战篇,军争篇、用间篇……就是用这种类比的方法,顺利地一篇篇捋了下来。
过程中,冬小施三不五时还会想起些零碎的句子,也都逐一添了上去。那些实在想不起的也没辙了。
她跟申长更开玩笑:“等你以后成了大将军,或许能凭自己的实战经验,将剩下的补充完整。”
申长更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竟是当真了。
通读了,捋顺了,剩下就是消化了。
消化需要时间,也需要实践,都不是一蹴即成的事情,而申长更留在家里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
既然已经做了决定,自然越快离开越好,至少要赶在县里开始征兵之前。
经两人商议,离去的日期已经定下。冬小施以为接下来的日子他都要埋头攻读兵法,毕竟从理论到实践跨度绝大,大到无法想象,能吸收一点是一点。
纵容有很多遗憾,冬小施也深怕打搅到他。她希望申长更在走上战场前,能准备的充分一些、再充分一些……
没想到这天入夜,申长更放下了宝贝兵书,敲开了东屋的门,说天亮后要带她去个地方。
冬小施把家里的钥匙给了甘氏,而后提着包裹带着干粮和申长更去了鹰嘴山。
路途有些远,两人借了辆骡车。
冬小施路上还发愁进山的时候骡车该放哪,快到地方才知道,距离鹰嘴山不远有个小村落,住户很少,多是猎户,申长更他们经常把东西寄放在那,已是极相熟的了。
“不愧是鹰嘴山啊……”远看山脉连绵,像副画似的,秀丽中透着磅礴之气,站在山脚下才知此山的雄伟。青田村附近的那几座小山丘直接被衬成了小土包,人站在它跟前跟只蚂蚁似的。
其实冬小施早就想来了,是申长更一直不许。除了危险的因素,大约还怕触发她不好的回忆,毕竟当初他就是在这附近捡到的冬小施。
冬小施怎么都说不通,为此没少生闷气。而今终于得偿所愿,却突然有了叶公好龙之感,因为这山实在是太大了,藏于其中的未知太多……就这样看着,不可避免地胡思乱想,想着想着就想到了逃命那晚。
申长更察觉到了她的迟疑,看了看天,道:“保不齐要下雪了,不然咱们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