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页

而埋藏在各国的细作也开始行动,纷纷将各国最新的情报传回楚若手里,如此忙忙碌碌几个月就过去了,霁月也已经安然回到大禹,七鹰发来消息说她投奔了平王,平王性情豁达正直又重情重义,不但没有为难霁月反而将她当亲妹妹一般,依旧是嫡公主待遇。

谁都没想到霁月手里居然还藏有一块令牌,是她的皇祖父、大禹的祖皇帝留给她的令牌,原本平王出兵讨伐朝廷算的上是师出无名,说不客气点就是乱臣贼子,朝廷一直占据道德上的高位,许多大儒也对平王嗤之以鼻,然而霁月的令牌一出,平王的讨伐就变成名正言顺、正义之师,如此一来原本喝骂平王篡权窃国的人也全部闭上了嘴,大禹归顺平王的人更多。

只是忌惮于大齐,平王仍旧不敢发兵,再加上周国眼看已经控制住大禹的朝廷,自然不能放弃到嘴的肥肉,对于平王的攻势也更加猛烈,周国自然不会管大禹百姓的死活,可平王不能不顾忌,因此打起来畏手畏脚,反而连续败了两次,目前的局势对他而言更加艰难。

楚若心急如焚,好在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她几个月来努力游说跟解释,几个盟国总算愿意出手相助大禹,同时萧国那边也看到了通商的好处,以及眼馋西洋那边大把大把的银子跟粮食等等,主动对楚国抛来了橄榄枝,愿意跟楚国联盟,并且条件也十分宽和,这算是第一个与楚国同盟的大国了。

有了萧国主动屈尊降贵,周围其他几个早就眼馋不已但放不下架子的大国,也终于扛不住巨大的诱惑,尤其楚国这边已经将海上通商路线完全稳定下来,与西洋那边各国也全部签订了盟约。

并且随着商船越走越远,跟楚国联盟建交的西洋各国已经越来越多,先进的武器、丰盛的粮种等等都让他们心痒难耐,尤其楚国居然还接纳了许多西洋人,陌生的文化融合让楚国发展很是迅猛,有了萧国打头,其他大国再也端不住面子纷纷向楚国发出联盟请求。

楚若千方百计让人从西洋忽悠来不少有才之人,自然不能慢待了他们,她是个很豁达包容的人,当下就在楚国建立了不少传教院供西洋来人传教他们的文化,也教化楚国的子民接纳他们,不会把这些当成是歪门邪道,当然这其中肯定会跟楚国原本的文化相碰撞,但楚若亲自证实了几次确实有用之后,楚国那些原本很抵触的老腐朽们态度也软化了不少,在楚若的带领下开始在两方文化的碰撞中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去除糟粕留下精华。

楚承也是个很开放的人,对于新事物接受非常良好,他对西洋以及周围各国的文化都很感兴趣,专门成立了一个衙门来让周围各国跟西洋来的有才之人供职,有了君王带头,再加上楚国开放又纯朴、对各国很友善的民风,许多在自己国家得不到重用的有才之士纷纷涌向楚国。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长久发展就必须有法可依,未免有人浑水摸鱼,楚若联合礼部、又召集了不少文人大士制定了严格的律法,并且与各同盟国及西洋各国全部知会,得到他们的支持跟配合。

她心里着急,所以每样措施实施的都很迅速,遇到不配合的她就强制下令施行,为此楚若几乎已经到了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地步,每次都是皇上跟太傅他们看不下去,硬拉着她才会休息,楚若的身体也在这强大的消耗中快速衰败下来。

她都是悄悄从国师那里拿了禁药,几乎是用命在透支,才总算把楚国发展出自己计划中的雏形,日后只要依样画葫芦,按照她早就制定好的计划实施就不会有问题,再加上现在朝中能人居多,就连武将中也开始出现西洋人,用他们的法子快速增长了楚国的武力,楚若总算能稍稍放下心了,然而到了此时,已经又一年又过去了。

楚国从西洋带来的种子由西洋人亲自教导,今年的收成比往年多了一半,国库丰盈,百姓也能吃饱穿暖,这还是因为刚开始水土不服以及经验不够,等过上几年加以改进,收成会更好,再加上西洋那边有些国家物产丰富,通商除了黄金还能换回来不少武器跟粮食,楚若也不担心楚国百姓再会挨饿。

大禹打的更加如火如荼,周国已经完全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把五皇子完全架空了,而周国的将士甚至已经开始驻扎进大禹,除了平王占领的城池,剩下的半壁江山几乎完全被周国占领,五皇子成了周国控制在手里的一个傀儡,朝廷全部掌握在周国那个公主手里。

大齐看的眼红不已,生怕迟了连肉汤都喝不上,攻打了大禹几次,但到嘴的肥肉周国怎么可能相让,再加上跟周国跟大齐的旧怨,双方也是摩擦不断,如此平王才能夹在中间稍稍喘口气,然而形势依旧越来越不乐观,大齐眼看周国难啃,已经开始跃跃欲试想攻打平王,试图侵占平王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