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系列从大明的牵星板模拟图开始。

十四世纪,郑和带队下西洋,凭借牵星术,确定海船的纬度位置。

不过,想要更准确地横跨大西洋、太平洋,而非仅仅沿着陆地沿海航行就行,还要加入另一个定位方式——经度。

十八世纪初,英国舰队对战法国胜利,但在返回时迷失在大海之上,最终四艘战舰全员覆没。

解决海上准确定位已经刻不容缓。

英国出台了《经度法案》,以两万英镑的天价悬赏,寻找能制作经度测量器的人才。

当时,自然科学理论已经认识到了地球的自转周期规律。

早在1530年,荷兰的天文学家杰马·弗里西斯发表了用时间来确定经度的假说理论。

通过计算两地的时差,则可知两地的经度差异,从而判断相对位置所在。

因此,缺的就是一座高稳定性的航海钟。

大海时有风高浪急,而以十八世纪的造船技术,船只摇晃不稳是常态。想让时钟在海上保持稳定很不容易。

直到1736年,钟表匠哈德森博得头筹,率先制作出了可实用的航海钟h1。

其后几十年,哈德森不断精进航海钟工艺。

在1763年,他改良出的h4航海钟精确度远超前几个版本,而终于获得了经度委员会颁发的巨额奖金。

牵星板指引了明朝宝船下西洋。四五百年后,航海钟帮助英国舰队横行大海之上。

技术在创新迭代,支撑这一变化的是科学理论地不断发展。墨守成规者只会被时代所抛弃,而落后必将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