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甜品店离开后,青木看了读者的来信。
——
敬启:
晚秋时节,您一切还安好吗?
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拜读到了您的作品。
《流亡》是一部寓意深刻的书,其中深意让我多次细嚼,反复推敲。
最后孤儿是成为了在黑暗里被肢解掉的人,还是被同化成为了他曾经最厌恶的麻木者?
又或者被解救了呢?
如果说是救赎,文中的世界是那么的冷漠,人性又如此的恶劣,似乎毫无光明可言。但如果说已经被社会同化又或者肢解的话,那结局是否也过于可悲。
而在您眼中,世界已经如此不堪了吗?
他所丢失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思考吗?
比起财产、家人、又或者生命,他丢失了作为人的最重要的东西:思想。
意识的觉醒让那个孤儿与整个世界隔绝,他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
敬具
xxx年九月十一日
江户川平井。
——
“啊、”
青木没想过会收到来自读者的信,更没想过属于自己的第一位读者来信竟然会是江户川这样的姓氏。
要不是知道江户川乱步这时候年纪也大不了多少,他倒还真的希望乱步会去读自己的书并且留下这样一封信。
来自喜爱之人的推崇,这简直就是让人难以拒绝的诱惑吧。
大概只是同姓而已。青木看着末尾的署名,不知道是该遗憾还是失落。
有读者讨论并且推敲他特意在文中留下的隐晦暗示,这是一件很让人惊喜的事情。至少好友就很乐意见到这样的事情,而作为新手,青木自然也喜欢。
就是他的有些理解似乎和自己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有种‘啊!原来他写的这里还可以这样!原来还可以有这样的意思!’的感觉。
就像大家都会做的阅读理解一样。
青木感谢了他对自己作品的喜爱,挑着一些可以回答的问题做了回复,但对于有关的结局的地方,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就像修改过后的《归途》一样,士兵最后到底是崩溃着死去,还是从新生命那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他同样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局。
而《流亡》的结尾自然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流亡的孤儿带着他的思考见证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他最终成为了什么样的人,每个人自然有着每个人不一样的见解。
这是最为常见的开放式结局。
他可比那个撕去最后结尾的糟老猫子厚道多了。
——
在青木后续和江户川交流书信的日子里。
《归途》如期发行。
——
《归途》
这是一个退伍士兵寻找故乡的故事。
·
崔斯汀回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也看到了化为一片废墟的故乡。
他走在荒凉的街道,一街一景都隐隐约约带给他无限的熟悉感。他神情已然麻木,眼神几净呆滞的看着眼前的一切。
·
「平和里带着饭香的热闹街道?
追逐打闹着跑过去的孩子?
嘻嘻哈哈、没心没肺又爽朗的笑声?
湛蓝的天空、空气里弥漫的咸腥海风?
斑驳的砖块上留着不止多少枪痕,爆炸后的碎瓦遍地都是,触目所及之处皆有黑红的血迹。
可更早以前,这里是无数孩子玩耍的地方……
那些在暗处角落里窥探着的,
隐隐约约或惊惧或恶意的眼神。
但他们忘了,
他们也曾笑着,
用友善又无奈的目光,
注视着他……」
·
「这是他的故乡……?」
·
「似乎熟悉又好像陌生,大抵还存在着小时候生活着的轮廓,却又似乎与他征伐踏足的地方没什么不同。
也许每个地方,只要眼前火花迸裂,枪声响起,他的故乡就和他曾经毁灭过的地方没有丝毫区别……」
·
「这是他的故乡……」
·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什么,
他似乎都能和战争中的什么对应上。
可他此刻不愿。
眼前的荒芜与记忆中的模样一一对应,
仿佛被刺痛了,
崔斯汀沉默的闭上了眼。
这是他的故乡。」
·
脑海中那根无时无刻紧绷的弦,
在那一瞬间,就这么轻描淡写的断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