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话的小太监战战兢兢不敢言声,今日已过正午,斗志昂扬撸袖子正打算重重参瑞初一本的御史得明日早朝才能正式上场,康熙想要知道事情的具体始末(无论真假),还都得等一等。

为了保证震撼效果,传出来的消息掐头去尾,就留下瑞初威逼两江总督这一条,康熙震怒之下却也觉察出不对来,沉声命:“速速去探!”

京中的风言风语已经满天飞,若说幕后没有推手,那才真是一场大笑话。

康熙沉吟半晌,又命人召法喀入宫……闯衙门、逼重臣,这事情不小,瑞初清白无辜最好,若是瑞初真有什么过失,他得好生想想怎么保住瑞初。

法喀与敏若在御前先后两场辩白,二人虽“对事态”不明,但口径一致地认为瑞初性情纯良、与人为善,不可能擅动刀枪针对一方大员,流言必然是无中生有针对瑞初——哪怕真有其事,也一定是噶礼行事有不端之处令瑞初忍无可忍,不得以而为之。

无有力证据支撑,这辩白苍白无力得很,但康熙半就不需要什么实据。

在噶礼和瑞初之间,他若非要选一个人站边,当然是选自己“温柔善良、从不与人为争”的女儿。

他需要什么证据吗?他只需要观点,甚至连理由都不需要。

敏若所持的“瑞初善良天真”这一观点一出,立刻得到康熙的认同,并且也颇赞同敏若蛮不讲理提出的“无中生有”观点。

他沉声道:“京中流言一二日间竟可于街头巷尾处处传诵,朕这一二年间是不欲与他们计较,他们真当朕老眼昏花了?”

他话中的“他们”无非是指他的儿子们,敏若心道:您儿子们可不敢当您老眼昏花,那一个个和您对上都如临大敌着呢。

但大利当前,谁能不心动?噶礼也怕康熙偏心瑞初,所以早早在京中给自己联络了靠山,不然江南的消息,凭什么奏章还没到,就那么顺利地先传入那两边耳中了?

便是他们从前有耳目,动作能够如此迅速的,也唯有主管两江军政的噶礼了。

瑞初在幕后做推手,看着噶礼像无头苍蝇一般乱转,又亲手把自己送到了死路上。

噶礼与太子搭上关系,奉上抹头去尾过的事情始末,寄希望于在四十八年后与永寿宫一脉失和的太子能保住他。

结果太子没理他,直接将球踢给了八阿哥。八阿哥却从头到尾都没打算保噶礼——他心知肚明瑞初的性子,能让她做到那个份上,噶礼所犯之事必然不小,贸然入局保人,只会让自己沾上一身腥。

所以他的打算就是针对瑞初一把,在事情始末被查清之前,先给瑞初套上帽子,然后使劲搅一搅浑水,康熙多半会先召瑞初回京,无论最终瑞初能不能洗清罪名,她不在江南、身陷囹圄的这几个月,足够他打时间差将虞云拉下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