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董相国吗?”
蔡邕摇了摇头,道:“非也,是荆州刺史刘表。”
蔡琰略作回想,问道:“是那位与汝南仲麟公,鲁国孔士元并列齐名的刘景升?”
蔡邕点了点头,道:“正是此人。”
“此人与父亲相熟?”
“不熟。”
“求要多少典藏?”
“全部……”
“他要那么多典藏为何?”
蔡邕长叹口气,道:“刘景升在荆州,有兴学之意。”
“兴学?”蔡琰略有明悟:“不知,那景升公欲兴学,可有章程?”
蔡邕拿起手中的一份缣帛,道:“刘景升托付其子刘伯瑜书信与我,那刘伯瑜的信中,大致提出了一些在荆州兴学的条例,倒是颇有规划。”
蔡琰认真的倾听。
蔡邕随大致给蔡琰解释道:“刘伯瑜言,在南郡之地大兴学宫,一为资养士人,信上言北方动荡,士人生活艰难,往南郡迁移之人,多有关西、兖、豫之学士,有些人仓促流移生活穷苦,朝不谋夕,为此,荆州方面可安慰赈赡,保障学子生活。”
蔡琰轻轻额首:“此举仁善。”
蔡邕继续道:“其二是言,其父已经设立了学官,置大儒宋忠(宋衷)为五业从事,掌五经教授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