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条约》重申了东海公民及国民在南宋控制区内享有的国民待遇,确保了东海人仍能在宋国如常活动和经商。在此基础上,本条约第一次将东海国与宋国双方视作对等的两个实体进行定义,使得东海国的法理地位有了一次跃升——当然,现在这也只是个小小的面子问题了。
除此之外,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堪称天文数字的巨额赔款,总额高达两千万东海银元!
当年给辽金的岁币相比这个数字可真是九牛一毛了,不过相对于南宋每年五千万的财政收入,仍然是一个能够承担的数字。只是,朝廷的支出同样巨大,一次想腾挪出来也不算容易。但东海人贴心地为陈宜中设计了一套“国债”方案,让他可以把负担摊派出去,减少了财政压力。顺理成章的,这笔巨额国债以市舶司关税进行了担保,同时贪婪的东海金融体系也趁这个机会更加渗入到了江南地区。
在前两项主要内容得到满足之后,东海人并未进一步提出领土要求,这让宋人多少有些欣慰。但实际上东海人已经把整个华夏视作了囊中之物,也不在乎一时的领土割占了。
不过,虽然没有关系到主权的领土要求,却有关系到财产权的土地要求。东海商社新设了一家“江南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从朝廷所有的公田中索要了一大堆星星点点的小块土地,如果把这些土地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就会发现它们从建康到上海又到临安,几乎连成了一条线。
之前管委会讨论到了江南新经济开发的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铁路问题。江南虽然水网密布,但这只能解决运量,不能解决时效问题。若是能修建一条贯通江南主要城市的铁路,用迅捷的列车和电报将这片潜力无限的地区联系起来,无疑更能促进当地的发展,也更有助于东海影响力的渗透。但是,在江南修铁路可不像在北地那么容易,需要架设大量的桥梁倒是其次,关键是征地难度高上了天——土地既分散又昂贵,若是沿线一家一户谈过去,恐怕再过几十年也修不起来。
但这个时候,贾似道之前推行的公田法出乎意料地缓解了这个问题。他将大量的土地收归朝廷所有集中起来,别的影响暂时不去评价,但至少现在使得事情清晰了很多,东海人只要把其中能连成线的要过来,就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征地问题。虽然江南铁路只是个设想,距离真正实施还遥遥无期,但既然现在就有这个机会,那干脆就在临安条约里顺便解决了,省得以后再烦。
于是,这个在后世被评价为“《临安条约》中影响最深远”的条款,就这么确定了。
第680章 觉醒
1273年,6月13日,平江府,昆山县。
“嗯,是这里了,画得还挺准。”
陆平拿着一份地图,与王泊棠以及一批随从来到了昆山县城南边不远的地方,视察即将划归江南路桥公司所有的一块河边公田。
他的这份地图是宋国户部提供的,以旧时的标准评价,算是绘制得相当精确了。自从当年东海测地术传入之后,在秦九韶的主持下,南宋的测绘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贾似道推行公田法之时,更是要求手下用测地术绘制精确地图出来,这位大人可不好糊弄,你做事的时候可以贪一点,但必须把该做的做好。因此,这几年户部就积累下一批相当精确的公田及周边区域地图来,正好方便东海人按图索骥了。
临安条约所带来的风暴刚刚兴起,而逐浪者已经开始为下一阶段做准备工作了,陆平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调了过来,主持江南路桥建设有限公司的筹建。公司架子刚搭起来,他这个总经理也不能闲着,现在带着一帮人在实地考察公司名下的土地财产。
王泊棠拿着一柄折扇不断扇着风,看了看周围,说道:“又是一条河,噫,这要是一路修到建康去,得架多少桥啊?”
之前王泊棠是在淮河一带奔走主持外交工作,稳定李庭芝等地方大员的情绪,条约正式签订之后又来到了江南,考察当地的民情变化,为进一步的行动做准备。正好陆平被管委会派来负责铁路预备地皮的勘探工作,顺时顺路,所以就一起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