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页

瓷窑随时都有火,烧水倒也方便,很快小厮就搬了个铁壶过来。有了热水之后,纪成春摆出一套茶具,从旁边的架子上取过一个小瓷罐,从中夹出一撮茶叶,装入茶壶用水冲泡了起来。第一泡水直接倒掉,然后又加了一泡进去,片刻之后,茶水便成,纪成春笑呵呵地给张信倒了一杯,说道:“事出仓促,煮茶来不及,还请张兄弟尝尝我这炒制的‘素凝春’,也别有一番风味。”

后世普遍的将茶叶炒制后再用开水冲泡的饮茶法是明代开始流行的,在此时尚未出现,也可能是出现了但并未普及,总之这个时代的通用饮茶法相当繁琐,茶叶要与各种佐料混合炮制,之后必须水煮才能将茶味逼出来,所以现在都是煮茶喝的。味道嘛,倒也各有千秋,但已经习惯了炒茶的东海股东们还是喝得不太惯。当年是没办法,后来稍有点权势了便自己折腾着用产自崂山的茶叶炒制了一些出来,大概是手艺不到家,味道只能说一般,但胜在方便,至少在商社内部是推广了起来。

再后来慢慢改进了一些,商社就往市场上推出了自己的茶叶品牌“素凝春”。这种清淡的炒茶在一些保守的品茶师口中无疑是离经叛道、粗俗不堪的,但是有了实力自然就有捧臭脚的,既然是“东海朝廷大员”们喝的茶,那么肯定有独到之处嘛!

所以渐渐的,就有人从中“品出了真味”,称赞素凝春曰“返璞归真、还原了茶叶的本味,摒弃俗物混杂,是清秀的上等茶”,不少人便以饮用炒茶为新风尚。看来这纪员外也是颇赶时髦的人啊。

张信其实对冲泡的炒茶并不陌生,因为当年他当兵的时候喝的就是这样的茶。但他也没什么讲究,这下也不客气,抓过小茶碗,吹了几下便喝了下去,还砸砸嘴说道:“好茶!”

稍后纪成春在信上签字,便无甚事了,他本来要留张信在这里住一晚再走,但张信急着赶去莱阳,便不了了之了。

由于信中是好消息,又是故人重逢,所以纪成春给张信封了一份高达三百钱的红包,用红纸包着三张崭新的东海储蓄银行发行的百文储蓄券,还送了一个自产的小酒瓶给他。

这封红包给邮递员的举动,倒也是民间的惯例了。毕竟能识文断字还有明确地址能收到远方来信的,怎么也是一地有头有脸的人物了,信件的意义比那几十文邮费重要的多,自然得给人家点辛苦钱。不过按惯例,这个红包有个几十一百文也就够了,现在一次给三百文,可真不是笔小钱呐!

张信连连推辞,但最后还是执拗不过,就拿着这个大红包和礼物,面带喜色地出门了。

第430章 北上:造船业

1263年,7月13日,立秋20日,莱阳县城。

莱阳县是东海人早就控制的县城之一,在当地经营得颇深入,交通处的驿站就设置在县城内部。不仅有驿站,还有旅馆、储蓄所、食堂和商站等设施,都聚集在了一起设点,也是城中比较繁华的所在了。

张信赶在天黑前进了城,在东海招待所的通铺睡了一晚,今天一早去驿站交了回执换到邮费,便准备继续上路,前往蓬莱。

他刚要出站,就见到了昨天去过莱西堡的那辆豪华的云中牌马车。它和东风速递的邮车一起,在几名近卫骑兵和交通警察的护卫下,出了站之后直奔东门而去,看方向应该也是往蓬莱方向去的。

张信跟着他们出了东城门,又转向东北踏上了去栖霞的道路。当他确定他们确实是同行去蓬莱之后,就策马跟了上去,远远地在马上举起了右手以示无敌意,对着落在后面的两名穿着干练的红黑色制服的交警喊道:“嗨,同志,我是去年从炮二营退伍的张信,现在也往北边蓬莱去,能不能同行一阵子?”

与之前平坦安全的路段不同,莱阳以北一直到蓬莱这段,新修道路尚未完工,大部分路段只是将既有路线清理了出来,没有硬化路面;而且沿途多山林,虽说大股的贼匪山寨已经被东海军清理掉了,但零散的猛兽和强人却搜刮不尽,所以走起来并不安全,最好还是结伴通行。所以独身的张信就想着借他们的东风,顺路走上一程。这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东风速递和交警经常顺路护送商旅一程,甚至还提供收费护送服务。不过这事也不好计费,若是只是远远跟着邮车队伍吊着,虽说客观上受到了庇护,但他非要说只是同路能有什么办法?所以一般只会对拉车的商旅收些小费,像张信这样的路人就随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