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完一圈过后,赵与赢觉得没什么可看的了,正准备带队继续往东去胶西城看看是什么情况,东边的大路上却出现了一行穿红衣的队伍。赵与赢大喜,粗看一遍,发现队中没有成队的骑兵,便放心大胆地带队迎了过去。
行进到距离两里左右的时候,赵与赢已经大致看清了贼军的情况。他们不过二三百人,排了数列长队,朝这边走了过来,果然如同传说中一般队列严整。
赵与赢这下有些失望,他本来打算趁贼军行军时尚未完成列阵的时候冲击一波,一般的乌合之众遭遇这样的冲击必然一哄而散。但看这情况,即使冲击成功,自己这边也得损失不小。他可不觉得一百骑战胜三百步兵是什么光荣的事,才不愿意为这些泥腿子折损了自己的兄弟。
但错过这个战机,又不太甘心。想了想,他把几个头领叫过来,下令道:“换战马,佯冲一阵。若贼人军阵动摇,便直接冲上去,否则便散开,各自放箭袭扰,寻找战机。若是这般还是不动,那便向南北转向撤回来,不要恋战。能抗住骑射袭扰的军阵,不好对付,回来合军一处再另寻战机。”
这是这时代大多数骑兵对付结阵步兵常用的战术,主要靠心理压力引出破绽,而绝少会一上来就直接冲击。
众头领接令后,心里却是不以为然,以前也不是没打过这种匆匆召集的流贼,直接冲过去他们自己便逃了,哪还用射箭啊?于是摩拳擦掌,各自召集起自己的部众,分出几人看住各部的走马,其他人换上战马,跟着赵百户一起向东策马慢慢小跑了过去。
就在众骑兵渐渐加速的时候,东边的红衣军也开始变换队形,中央纵队向前,变换成三行稀疏的横队,左右两侧的纵队则直接在横队左右站定,竖起长矛,护住前者的侧翼。整体战阵形成后,又有军官从两侧的长矛兵中调了一些出来,站在横队的后方护卫。
随着距离的接近,赵与赢也逐渐看清了贼军的实情。
两侧的贼军都直直举着骑兵最反感的长矛,如小树林一般;而前排的贼军则拿着奇形怪状的短矛,第一排蹲着,第二排站着,都把手里的短矛向前直伸着,第三排则干脆把短矛架到了第二排的肩上。这种短矛赵与赢也听说过,似乎是一种强力的远程兵器,如今见了实物,他认为应当是弩或者吹管一类的东西。等再近些的时候,他更是看清了,贼军头上戴的,身上穿的,竟都是闪亮亮的成块铁甲!
精良的军阵面前,反而激发了他的豪情,他大喊一声:“加鞭!”说完便狠抽了一下身上的战马,超出了军阵。其他骑兵见状,也纷纷加速,将百户护入阵列中。
这一道人马洪流声势惊人,但令他们失望了,一直都前进到只有百余步的距离了,东海军阵依然没有松动的趋势。
既然无隙可乘,他们只能选择第二方案。各头领分别下令,骑兵们逐渐放慢了冲击的速度,转而抽弓搭起箭来,队形也慢慢分散开。
在奔跑的马背上射箭,绝对是个技术活,没有十年的苦练是做不好的,现在的东海骑兵就做不到,由此可见这批姜家骑兵真是不简单。
马速虽然在减慢,但刚才已经跑了起来,一时仍有不少存速,等弓箭准备好,他们离敌阵也差不多到了六十步左右的距离内。赵与赢当机立断,大喊一声“射箭!”然后抢先将自己手中的箭射了出去。紧接着,他麻利地把弓往背后一甩,双手握住缰绳,略微一控马速,以免冲得太快出了军阵被背后的箭射到。
虽说这样射出的箭支根本没什么准头和杀伤力,飞出去没多远说不定就坠地了,但赵与赢本来也没期待能靠射箭杀伤。这只是个骚扰作用,心智不坚的敌人见到成队的骑兵飞奔过来,早就吓尿了,再看到飞来的箭雨,多半就会落荒而逃。就算这次没吓住贼军,只要阵前转向即可,也损失不了什么。
众骑兵听令,迅速把手中的箭射了出去。此时,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这边的刺激,对面的红衣军阵也传来一声大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