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页

这些市民与伟大的巴格达城共荣了数百年,自然有保卫它的义务,但是长久富裕的巴格达人,究竟有多少战斗力呢?

……

“这报达城,简直就是百年前汴梁事的重演啊。”

报达是这个时代东方人对巴格达的称呼,城东阿只迷门外的军阵中,一个约莫四十岁的汉人将领站在木制望楼上,看着巴格达城墙上服色驳杂的“守军”,有感而发。

这时,南边大营的位置过来三骑怯薛,用蒙古语高喊着:“旭烈兀有令,郭侃接令!”

汉人将领听到,连忙下了望台,带着几个亲卫迎了过去,喊道:“我就是郭侃,命令呢?”

怯薛下马,与郭侃核对了一下印符,便将一个木筒交给他,道:“回回教主拒绝投降,旭烈兀大王要你轰开城墙。”

郭侃打开木筒,确认命令无误,便行了个礼,表示接令。三名怯薛随即继续去别的地方传达命令了。

郭侃是汉人世侯史天泽的养子,自小在蒙古军中效力。他极具军事天赋,对新技术很敏感,尤其擅长火药武器的使用,因此早早就升到了千户。这次旭烈兀西征,他便率部跟随,途中屡立战功。

当初蒙军侵入波斯,在暗杀教团“阿萨辛”的据点鹰巢山下受阻,是郭侃带领他的汉军,用八牛弩射出火药箭,一个个拔除了山中的防守要地,才彻底消灭了这个纵横西亚百余年的教团。

此后郭侃凭借战功,获得旭烈兀的信任,屡次托付重任。这次攻击巴格达,墙高城阔,自然也要靠郭侃的攻城重器打头阵。

郭侃得令后,马上登上望楼,指令汉军行动起来。士兵们搬出一台台的八牛弩和回回砲,对准城墙,等待长官的命令。

八牛弩是汉地的传统武器,属于床弩的一种,由三张大弓两正一反串联积蓄弹性势能,通过人力或畜力转动绞盘蓄力,可发射长达两米的重箭,穿透力之强甚至可以钉入城墙中。蒙古人侵攻中原的时候,屡受这种武器的重创,自然也深刻理解这种利器的价值,西征的时候便带了八牛弩和汉人工匠随行。

而回回砲则是西亚流行的一种强力武器,它其实是一种配重式抛石机。与用牛筋、簧片、韧木等材料积蓄弹性势能来抛射弹丸的扭力式抛石机和用人力借助杠杆效应抛出重物的人力抛石机不同,回回砲的结构就像一个不等长的跷跷板,力臂短的一头固定大质量的配重物,力臂长的一头放置弹丸,松开锁定装置后,配重物就自然下落,把弹丸抛射出去。

这种配重式投石机结构简单、廉价,不需要使用昂贵的牛筋或钢片,既可以大量制造,又突破了材料和人力的限制,可以制作出一些巨大的超重型抛石机,是这个时代首屈一指的攻城利器,所以被蒙古人发现后很快就广泛采用。

郭侃看了看,巴格达城墙上也有不少回回砲,如果用砲对射,他们位置高要占便宜些。他盘算了一会儿,见附近几支仆从军已经开始试探性攻击,于是发布了命令:“令:百人队甲乙,前出至城墙一百步外,射箭搦战,若遇砲石攻击,则后撤五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