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真正将天皇视作神一样的存在,还得两三百年后打倒幕府后的维新。
没有神道教和军国主义加持,天皇这个玩意,自然就不值钱,更不会成为日本读书人心目中不可侵犯的存在。
正如魏公公一直表扬的,儒学不分国界,儒生们的思想觉悟就是高。
众所周知,“尊皇攘夷”、“皇道乐土”一直是皇军的宣传口号,但这个宣传口号在不定的时期内具有暂时性的模糊。
具体理解为,就是不同的人对这个“皇”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京都那个年轻的天皇陛下就对这两个宣传口号很感兴趣。
菊机关在京都的密线就向大本营传递过京都方面想和皇明接触的意思,但由于德川秀忠对京都的掌控比较严密,双方无法正式见面会谈。
并且,无论是京都方面,还是皇军方面,都希望正式的会谈能够在京都会战以后。
京都的控制权在谁手中,才能决定会谈是否可以成功进行,并取得双方共同满意的效果。
基于种种现实,魏公公无意现在就向全日本宣告“皇”字一意的真正含义,因为时机尚不成熟。
因此,对于日本儒学界部分人士提出的废除天皇,举国融入大明,以大明之皇帝为日本之皇帝的激进想法,公公是予以认可,但提出了“三步走”方案。
所谓“三步走”方案的第一步,就是先行攻占京都,将后水尾控制在皇军手上,从而能够利用后水尾影响到一些日本藩国,并彻底否定幕府存在之法理性。
这一阶段,皇明及皇军对年轻的天皇陛下是表示尊重的,并尽可能的保留京都朝廷。
第二步便是在控制京都后,上书大明皇帝陛下,册封后水尾为日本国王,仿朝鲜例。
第三步则是皇军在军事、文化、经济上能够彻底融合日本时,进行日本国的正式内附。
第一步和第二步,公公称为“明治时期”,即由大明对日本部分地区的实际统治时期。
这一时期,魏公公保守估计需要五到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