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好奇为什么非要选诸葛亮,李素给的理由也很充分:诸葛亮博学多才,最能继承他的衣钵,学问方面不限于文史经学,更懂算学物理,能实际致用。让诸葛亮做那儿的地方官,或许能发掘出更多新征服区和中原的经济上互通有无的可能性。

实际上么,李素就是让诸葛亮继续找金银山、发现当地有价值的农作物。这些活儿需要一定的理工科常识,行政主官懂行的话,指挥起工匠和勘测人才做事时,也能事半功倍。

刘备觉得这个也有道理,诸葛亮今年二十六了,之前一直当京官,二十四才外放地方,才当了两年州级地方官。

要是直接再拉回朝廷中枢,也不利于诸葛亮的成长,毕竟之前鲁肃顾雍法正他们,当地方官都是动辄三年一任,干过至少两任。

那就让诸葛亮在青徐干三年,到日韩再干三年,到时候对中原成熟地区的地方行政统治、以及蛮夷新征服之地的夷务归化,都有所心得,再回来当京官。

诸葛亮之前,有如此阅历的地方官,也就只有李素本人,以及顾雍了。

顾雍在滇南建宁郡干过多年,后来还当滇州布政使,早期一直在跟南蛮打交道,后来才来富庶的扬州。

相比之下,连鲁肃这方面的履历都不是很全,鲁肃虽然管过交州,可交州当时已经相对滇州归化一些了,没那么多蛮夷事务。

再往下的法正,这辈子也没接触过复杂的地方政务,当地方官都是在富庶地区当的,对民间疾苦了解就又下一个台阶了。

法正或许可以当一个一流的谋士,却不能主政全局,或许他这辈子仕途的顶点,也就是个类似于监察系统一把手的程度了,比如执掌御史台。

宰相必起于州部,李素为大汉建立下的这个潜规则,既然是有益的,那就坚持下去。

刘备便顺着李素对诸葛亮的规划,又趁机深入聊了一些人事安排,把下一阶段大汉的发展方向大致敲定一下。

……

二月底的这次觐见后不久,朝廷就发下一系列旨意,对行政和人事进行了相应的微调。

也定下了章武十一年、十二年的大致基调,总的来说,朝廷会继续休养生息,整顿内政。

人事方面,先是对平定三韩和邪马台的有功将领,都进一步加封,赏罚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