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种铁罐只要点了导火线后,稍微吹几秒,扔出去,导线烧完了才会炸,所以出手的时候没有怪叫巨响,也就不会惊吓到掷弹兵自己的马。
而之所以这种兵器成型后用的是铁罐而非陶罐,也是因为引信问题上走过弯路——李素一开始拍脑门,被后世的《赤壁》电影误导,觉得掷弹兵直接用陶罐装药就行了,还省钱。
结果这种武器的第一次实战,就吃了亏,哑弹率极高:
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触发式引信”,都是要点了导火索烧到弹体上才会炸。砸在地上的那个瞬间、撞击本身是不会导致弹药爆炸的。
陶罐装药的结果,就是落地还没爆,罐子先碎了,火药撒了一地,导火索好不容易烧完,只能引爆跟导火索黏连在一起的那一丁点残余火药。
李素这才把异想天开的陶罐掷弹兵淘汰了,乖乖用摔不碎的铁罐。
不过,因为这种兵器本来不是给骑兵配的,还有铁壳,所以稍微有点沉重,一个至少有三四汉斤。
守城的时候有落差优势,还能稍微丢远一点。骑兵在马上还没法双手扔实心球那样扔,最多只能是单手投铅球的姿势,李素在赵云出征前测试了一下,最多也就丢二三十步远。
这个距离太危险了,不利于骑兵对大象放风筝。所以李素当初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加大甩动力臂,便于发力扔得更远。
比如装个手榴弹柄,或者向投石兵那样弄个投石索把铁罐甩起来……
一番对比实验,李素当时最后选择了投石索结构。主要是这玩意儿古人接受度高,加工起来也方便,几根绳子做个网兜套在铁罐外面就行了。
不过实际使用测试当中,也出现铁罐形状不规则、投石索网兜在出手时不易把铁罐在最佳位置甩出等等麻烦,好几次都甩偏了,就跟铁饼运动员多转了几度角,最后落地时能差很远。
最后,居然还是赵云自己看李素很苦恼,帮他给出了临门一脚的建议:那就别费劲搞重复利用式的网兜了,直接一次性网兜!套上就拿不下来那种!使用的时候多甩几圈,加速到足够快时,算好角度直接脱手,把绳网兜跟铁罐一起扔出去!
李素一想对啊,他居然被传统投石索兵器的固化思维给限制住了!
传统投石兵的投石索要重复利用,那是因为单块石头杀伤力极为低下,所以需要反复持续的火力输出。而且石头便宜,比绳网兜都便宜,那当然是便宜的部分一次性,值钱的部分重复利用。
但现在要丢的是火药铁罐,弹药比投射器值钱多了,弹药都用得起,还省什么投射器?一次性不就好了!稳定性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