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因为第一天的攻势持续时间并不久,尤其张郃高览那一路要抵达进攻阵地时,就已经浪费了半天,所以刚发起攻势时就已经是下午了。

对方的防线在沁水南岸,张郃还要承受半渡而击的不利,结果在强行渡河阶段就损失了数千人马。

幸亏可以渡河的位置很多,五万人沿着沁水北岸五十里的正面排开、处处都能渡,导致南面的关羽军只能逮住几个点痛揍、其他没被逮住的点还能顺利渡过去。

张郃主力过河之后,就开始站稳脚跟,从多处猛扑关羽的防线。因为关羽本人坐镇野王、徐晃坐镇温县,都在守城,所以野战防线上倒是没什么猛将,水平都不如张郃。

野战防线的墙都不高,主要是太长了,造得高成本受不了,所以关羽这边的规格跟对面沮授一样,都是连夯土上的木质尖桩都算上,也只有一丈半高度。而且夯土有一定的坡度,甚至可以往上爬。

毕竟这种野战土墙没法跟城墙一样用粘合剂,堆砌夯土必须符合重力结构,如果墙的上下宽度差距不大的话,时间久了土自己就有可能崩落下来。所以这种墙从横截面看,都是跟修水坝时用的重力坝差不多。

张郃高览四万多人分几十处墙段往上冲,对面的七八千守军自然是捉襟见肘,很快就有好几个突破口被打破。张郃刚刚有点兴奋,吩咐投入更多兵力扩大突破口,结果就遭遇了防守方的精兵堵口。

关羽手下留了两个陷阵营,沁水防线和温县防线各投入了一个,这些营又被分成曲为单位,专门司职堵口。两百人一个曲,每营四曲,哪儿被突破了就先上去救火。

争取到时间之后,后续装备四棱锥枪且配盾的重装长枪兵方阵就上去堵口,把陷阵营替换下来,从缺口里冲进来的袁军士兵任你三头六臂都躲不过被捅成马蜂窝的下场。

每个缺口,不到一刻钟,就是几百条人命,一时哀嚎遍野。

张郃稍稍受挫之后,才意识到就靠一开始突破的几个口子是不够的,后续主力还得撞墙爬墙继续攻坚、打开更多缺口,让关羽军堵无可堵。

而张郃自然而然就选择了在已有突破口附近、不超过一两百丈的距离,再打开一些新口子。

可惜,他这种选择倾向,在知兵的关羽看来,也是很容易想到的,所以关羽也安排了对策。

关羽之前就通过攻打沮授的防线时,积累了很多攻防防线的经验,并且总结了沮授的不足。

半年前,关羽就发现了沮授不擅长在堵缺口时使用连弩,哪怕当时连弩已经有数年的残骸缴获逆向仿制经验了。

而之所以不能用连弩,关羽自己揣摩的理由,无非是“连弩笨重,移动不便,而防线太长,有几十里,不适合每隔五十步设箭楼立连弩”,成本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