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原郡顺汾水而下、与上党军夹击临汾,是一种选择。或者从太原郡往黄河边、在壶口瀑布以上就西渡黄河,骚扰我大后方,也是一种选择——不过后一种选择后勤会更加困难,不支持大军绕后奔袭,或许只能以骑兵部队,骚扰河套。

我方的思路,无非是随机应变,看袁绍这三路进攻方向,哪一路适合稍稍放进来,只要与另外两路脱节,过于冒进,就有机会。

一开始,我们防御绝对不能显得太积极,否则也容易导致袁绍过早醒悟‘关羽的兵马可能远不止十万’,从而警觉起来。在找到机会之前,我们要一直演得像是真的只有十万总兵力时该有的防守姿态,直到机会抓住了,再暴露我们的真正实力。”

关羽捋髯沉思,盘算着如何先堂堂正正地引导袁绍露出破绽、各条战线脱节。

第734章 以消耗袁绍有生力量为任

诸葛亮对敌情的初步预判果然没有错。

袁绍虽然决定进攻了,但是实打实的三十万大军,在河内一处正面战场绝对是展开不了的。

如果三十万人走一路,只会面临“前面的部队在血拼,后面的部队在逛街”的窘境,用社游戏的术语来说,就是“战场正面宽度不足导致的堆叠效率惩罚”。

就算不考虑正面宽度,光是后勤补给也跟不上。

区区一条沁水,能支持多少小船运粮经过?一旦由守转攻,所有粮食都得挪窝一步步往前运,沁水主航道上被往返船只塞满都不够使。

几十万人往上堆,唯一能指望得上的后勤航道只有黄河。黄河中游毕竟还是处处都有至少两百丈宽,运力非常强大,能过各种大船。

不过,诸葛亮既然要逼袁绍军的走位、限制袁绍军的进攻路线,岂会对此不做准备?早在李素刚暗示诸葛亮准备来这波联动的反间计时,诸葛亮就已经开始绸缪。

诸葛亮选择了太行山轵关陉所在的轵县、往河对岸弘农郡新安县的崤山北麓,然后往河道里设置铁锥和沉船构成的暗礁、同时在上游两岸险要之地设置营寨、拴置随时可以点火的火船。

这一段的黄河河面,虽然不如再往上游的陕峡砥柱山一带那么险要,但也是比较可观的,北岸是太行山,南岸是崤山。

陕峡砥柱山一带,等于是后世的三门峡,而诸葛亮选定的截击点,则相当于后世修“黄河小浪底工程”的位置,河面宽度也缩窄到只有一百丈。

袁绍的部队真要是敢从黄河一路往上绕到清水河、河东郡的东垣县,诸葛亮绝对会用火攻让他们痛不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