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汉朝基本上没有瓷器,只有陶器青瓷白瓷这些都是两晋南北朝摸索的,隋唐才成熟,这就说明汉朝人烧窑的需求很低,气密质量难以让李素满意。
这个方法又运行了四五天之后,果然还是在漏气实验中失败了,竹节接口处居然能点着火——其实想想也知道,泥灰的东西哪有那么气密?连防水都不一定做得到呢,后世装修房子,卫生间还得专门做防渗层,说明天然的泥浆也好、混凝土也好,本身就是疏松漏气的。
如此失败了三四种方法后,李素也大致总结出了这个时代各种材质的气密特性,把种种材料跟他后世见过的气密材料的特征比对,总算有点眉目。
……
又一个五天之后,经过多次失败,李素亲自调整思路后、似乎最有成功机会的一套方案,终于也到了冲刺阶段。
一群监工如临大敌,在现场指导,连太守陈实都偶尔到工场里巡视。
“快点干,这次一定要严格按照都督的要求做,不许偷工减料!这麻布不够致密,说了,要找经纬最密实的麻布做基布。”
“趁热,把猪皮胶刷上去,你不会手伸进去试试看够不够烫!太烫了不利于麻布紧密,太凉了沾不紧。”
“把竹筒缠紧了,里面几层全部刷胶后缠紧,最外面这层刷生漆。笨!刷生漆要比刷猪皮胶凉一些,不用那么烫!”
工匠们仔细而紧凑地忙碌着,经过几个时辰的整改,最终把一条长达二十几丈的测试用输气管鼓捣出来了。
这一次,他们选择的密封基料,是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麻布——麻布本身其实根本没法气密,太疏松了,甚至在织物这个大类里也不是优选项。
但因为丝绸更容易老化、寿命短,最关键是丝绸太光滑缺乏抓紧竹筒的摩擦力,所以丝绸没法用。
棉布倒是比麻布更致密、摩擦度也更好。但汉朝白叠字花(棉花)还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棉布要到南宋才普及。加上印度长绒棉现在还在身毒国没有引进,国内的白叠字花品种本来就不适合纺线织布、只能拿来作为保暖填充物,所以棉布这个选项在打开南中上路之前也没得选。
基料不好,就拿辅料来凑,涂层够粘性、致密,照样可以用麻布基底做出气密胶带。
李素用的辅料就是两样:猪皮熬的天然明胶起粘合作用,漆树产出的生漆刷在最外层确保气密性,双保险应该是够了。
这个想法的思路,其实还是从现代材料逆推——后世有橡胶、有化工合成的气密漆、有化工合成的强力胶。李素搞不到这些,就尽量选贴近其特性的纯天然替代品,这是文科生都容易自然而然想到的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