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后,李素的内心便是如此感慨的。
不过,他很快就把信丢在了一边,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用担心。就算少了一个甘宁,剩下三人带兵碾压景毅也足够了。
李素自己,最近需要重点琢磨的,是如何在江阳县提高井盐的产量,为后续的贸易战拉拢南蛮提供物质基础。
来之前,李素也大致知道,历史上后来在诸葛亮治蜀期间,井盐的产量也翻了不少,就算没有增产一倍,估计也有七八成了。但诸葛亮未必亲自知道改良井盐开采的技术,说到底还是要用人得当。
所以李素来治盐,也要分两步走:一方面他比汉朝人多那么多物理化学常识,另一方面他也得“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所以就选择了招贤纳士,张榜重赏求懂得盐务技术的专业人才,破格授予官职。
这样他自己才能省事,只要稍微点拨点拨,细节可以让他们自己搞,最多再派个财务性的副职官员监督审计。
或许有人会奇怪,李素怎么会对井盐开采也略懂呢?他不是文科生吗?
这就涉及到他前世的人设了,谁让他是一个容易被贩卖焦虑的中产阶级精英白领呢,后世2010年代,这种人是最容易不由自主“终生学习”缓解焦虑的。
上下班路上不管是自己开车还是坐地铁,都要开一些诸如“喜马拉雅”的a听听《晓说》、《矮大紧指北》等增长见闻的脱口秀。或者被贩卖焦虑更严重的就下载“得到”每天听电子书解读。
他上辈子就是有一次开车上班路上,在“得到”里听了一本叫《自贡商人》的电子书,讲的是井盐的发展,着重讲明清时川盐的产能扩大、最后实现“川盐济楚”。当初李素是当历史故事听的,没想到里面一些粗略的思路现在就能直接拿来用。
他知道,井盐的增产,无非就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是选址选更好的井,而且要深挖,挖得越深出水产量越多、而且卤水越黑含盐量越高。
在“选最好的位置深挖”和“选差不多凑合的位置挖一堆井”这两条技术路线里,绝对是前者更赚。
除了挖井打卤,第二个提高产量的环节就是煮盐了。四川湿气重,晒盐是不可能的,只能煮,而煮盐要连续生产、扩大产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盐井打出来的天然气直接当燃料——这一点,似乎在东汉也是有人会的,但不知道为何不普及,这就要李素实地考察了。
而且有天然气伴生的井,周边其他易溶性矿物盐也比较丰富,打出来的卤水也能黑含盐量更高,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只要大方向不错,后续可以慢慢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