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0页

如是反复捶打数千下,去除杂质后,就可以得到工匠们心中的‘钢’了。

钢的制取是如此不易,自然价格昂贵远超青铜,当然严重限制了销量。

于是工匠们想到了折中的法子,比如他们要打造一柄大刀,就先用熟铁打好刀身,然后只对刀刃部分淋铁灌钢,这就是所谓的‘好钢用在刀刃上’。

……

参观完了钢坊,赵昊感觉嗓子都要冒烟了。

汪昱早就让人备下了清热解暑的金银花薄荷茶,味道虽然怪怪的,但效果确实不错。

几大杯灌下去,终于压下了那种火烧火燎的难受,赵昊这才有心情说话。

对于汪记钢坊他还是很满意的,至少这套生产流程……从洗矿选矿,到土法炼焦,到焦炭矿砂混合煅烧,到炒钢或者说炒熟铁,到最后的灌钢法出钢……大方向基本都没错。

虽然以赵公子的眼光看,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大堆的问题。但也正说明改进空间巨大啊。

这样的话,只需要不断改进工艺,提高炉温,就可以为集团提供足够的钢材了……当然,是赵公子定义下的钢,而不是工匠心中的那种。

‘只要能把方槽改成反射炉,就能轻松把炉温提高几百度,熟铁的品质就可以大大提高,不需要再用青铜铸炮了。’赵公子暗暗盘算道。

江南银行年后又推出了一套‘青铜券’,面值分别为‘五百文’、‘一百文’、‘五十文’、‘十文’。作为白银券的辅币使用、扩大流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为集团搜集足够的铜,以满足铸炮和各种铸件的材料需求。

没办法,在大明直接采铜太犯忌讳。铜可是流通货币,只有官方才能开采。

因此赵公子热烈期盼着,能大量生产高品质熟铁的那天。

到时候非但造枪造炮造蒸汽机都不成问题,就连许给老西儿们的那条正太铁路,也不再只是画大饼了。

聊了半天工艺改进的事儿,话题转到为何大半炼铁炉未开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