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要借太后的懿旨才能达到废曹芳另立新君的目的,所以他不能不遵从郭太后的意见,所以只能是放弃立曹据的打算。
曹叡的子侄辈倒也是不缺人的,但究竟选何人为帝,郭太后主动地提出了选东海定王曹霖之子高贵乡公曹髦,曹霖是曹丕之子,曹叡之弟,曹髦正是曹叡的侄子,从辈上来讲,完全合乎郭太后的预期。
以前郭太后是见过曹髦的,虽然他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但聪慧伶俐,谦恭守礼,才华横溢,出口成章,颇有令祖之风。
曹家向来不但制霸天下,而且论文学造诣,也是当世之翘楚,曹操、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其文学地位,尤在建安七子之上,尤其是曹植,被称为天下文章共一石,其独得八斗,足可见其盛名。
虽然三曹之后,曹叡的才华不及祖、父二代,但也好诗文,并著有诗文集,流传于世。
只是到了曹芳这一辈,在才学方法,趋于平庸,郭太后也常常叹息,曹叡没有亲生的儿子,就连文学才华也断代了。
不过曹氏宗族之中,却并非没有能人,曹髦只有十三岁,却已经展露出过人的天赋,诗词歌赋无有不精,甚至经学方面,也颇有大家风范,就连当世之大儒,也盛赞曹髦为后起之秀。
聪明伶俐再加上才华横溢知书懂礼,也难怪能讨郭太后的喜欢了,所以郭太后提出来的第一人选就是他。
司马师当然对聪明的人不感兴趣,平庸的曹芳尚且有夺权的野心,如果曹髦即位,他又如何来驾驭呢?
但是目前除了曹髦,似乎也没有什么别的好人选,而曹据又不在郭太后的考虑范围,司马师斟酌了良久,最终还是同意了郭太后的提议。
首先司马师不是急需郭太后这个盟友的,他不能和郭太后在继任者上面有太大的分歧,否则郭太后不同意的话,他的整个废立计划就得泡汤。
其次,司马师也再提不出什么合适的人选了,而且曹髦只不过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罢了,就算他聪明一些,但他刚刚即位,在朝里也没有什么根基,想要撼动司马氏这模已根深蒂固的大树,也不过是痴人做梦。
至于过几年曹髦会长大,司马师倒是不太担心,毕竟司马师的野心可不止仅仅只想当一个大将军,当一个把持朝政的权臣,他的理想,自然是更进一步,只要条件成熟,司马师就会毫不犹豫地朝着那个九五之尊的位置迈上一步,曹髦聪明也罢,平庸也罢,都是无法阻挡司马师的步伐的。
所以司马师最终和郭太后达成了共识,同意在废掉曹芳之后,由高贵乡公曹髦继位。
而郭太后也可以顺理成章地继续当她的皇太后,丝毫不受影响。
和郭太后谈妥之后,废帝一事也就正式地进入了流程,接下来司马师所需要做的,就是给曹芳罗织相应的罪名,名正言顺地废掉他。